缩略图

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东峰

延安市新区第五幼儿园,716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儿童与自然的联结日益弱化,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作为弥补这一缺口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还能促进其感官、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基于国内外自然教育理论,结合幼儿园实践需求,旨在开发系统性、适龄性的自然教育活动方案,并探索其实施路径与成效。

一、充分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美术教学

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教学材料,帮助幼儿发展感觉和知觉。因为大自然中的材料有着丰富的形状、色彩、质地等等,这些可以全方位的刺激幼儿的感官进行发展。在使用的自然材料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用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可以摆脱常规材料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使用自让材料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的亲近大自然,可以有效的帮助幼儿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环保意识。在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美术教学是一种充满创意且贴近自然的实践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户外收集树叶、树枝、花瓣、石头等材料,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素材不仅环保,还能激发孩子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例如,孩子们可以用不同形状的树叶拼贴成动物或风景画,用树枝搭建立体造型,或用花瓣创作色彩斑斓的图案。在创作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感受自然材料的质感与色彩,还能通过触摸、观察和组合,加深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二、巧用自然资源进行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发展。在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巧用自然资源为幼儿创设教学环境,营造温馨自然地教学环境,可以让幼儿仿佛出身于大自然之中,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放松。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家乡的自然文化,丰富教学的知识,还能充分地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为幼儿提供更多观察和学习的机会。在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中,巧妙运用自然资源进行环境创设能够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空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自然之美。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园内的落叶、松果、树枝、鹅卵石等材料,将其转化为充满童趣的环境元素——用长短不一的树枝围成自然篱笆,将彩色鹅卵石排列成迷宫路径,把中空的树桩改造成迷你盆栽架。在走廊墙面上,可以悬挂由幼儿参与制作的“季节风铃”,用麻绳串起枫叶、松果和贝壳,随风轻响时仿佛在诉说自然的絮语。活动室的角落可以布置“自然观察站”,陈列着孩子们收集的鸟巢、蜂巢等生态标本,搭配放大镜和观察日记本。这种环境创设不仅节省了购置装饰品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触摸、观察、改造自然材料的过程中,建立起与自然的情感联结,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使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会“呼吸”的活教材。

三、开展人与自然特色活动

在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中,开展“人与自然”特色活动需要精心设计沉浸式的体验课程,让幼儿在真实互动中建立与自然的深度联结。教师可以创设“森林探秘日”,带领孩子们蒙上眼睛触摸不同树皮的纹理,用听诊器聆听树干内部的声音,在放大镜下观察树叶的脉络,这种多感官探索能唤醒幼儿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感知。季节性的 " 泥土实验室 " 则允许幼儿光脚踩泥坑、用陶土捏制昆虫旅馆,在揉捏摔打中理解大地的包容性;而“雨水交响曲”活动中,孩子们用竹筒、贝壳、铁桶等自制乐器,记录不同雨势敲击出的自然韵律。更具深度的“树朋友认养计划”让每个孩子选择园内一棵树,定期为它测量腰围、拓印树皮、记录落叶变化,培养长期观察的耐心与责任感。这类活动特别注重“不打扰的观察”原则,如用镜子反光观察蚂蚁而不惊动蚁群,用自然物拼画后物归原处等,潜移默化传递生态伦理。通过这种既充满童趣又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设计,幼儿不仅能获得植物学、动物学的直观认知,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我是自然守护者”的生态身份认同,这种早期形成的绿色价值观将影响其终身行为模式。

四、增加趣味因子,创新展示形式

在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中,增加趣味因子和创新展示形式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深化学习体验的关键。传统的观察与讲解模式容易让幼儿注意力分散,而将游戏化元素、艺术表达和互动技术融入活动,则能有效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在“树叶探秘”活动中,教师可设计“自然寻宝”任务,让幼儿手持放大镜在校园中寻找不同形状的叶片,并搭配卡通图鉴手册进行配对游戏;收集的树叶还可通过拓印、拼贴等方式创作“魔法森林”集体画作,让自然物成为艺术媒介。对于昆虫观察,可利用 AR 技术将虚拟蝴蝶叠加在真实花丛中,幼儿通过平板电脑捕捉动态影像,直观了解生命周期。此外,设置“自然剧场”环节,鼓励幼儿用肢体模仿动植物的生长姿态,或佩戴自制的动物头饰演绎生态故事,将认知转化为具身体验。创新展示亦可突破空间限制——用麻绳和夹子在走廊悬挂“种子漂流瓶”,记录每日变化;或搭建“迷你气象站”,幼儿用符号贴记录天气,数据累积成可视化图表。这些策略不仅让自然知识“活”起来,更通过多感官参与和同伴协作,让幼儿在欢笑中建立与自然的深度情感联结。

结语:幼儿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思维发散,获得美的感受。对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开展教育活动,使幼儿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树立生命意识,还可自主创设自然角,激发种植兴趣,提高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仕芳 , 徐东 , 甘佳萍 . 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自然教育省思与重构 [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5,38(03):22-28+55.

[2] 赵小元 .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种植活动 [J]. 好家长 ,2025,(42):50-51.

[3] 翁云妲 . 自然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融入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4):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