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研究

作者

孙国玲

肥城市桃都中学 山东泰安 271600

引言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下,初中数学教育面临作业“控量增效”的双重要求。传统作业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影响教学效果。分层作业作为实现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正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依据不明、形式单一、反馈滞后等问题,影响其实施效果。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深入研究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对于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减”政策导向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理论基础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课业与辅导负担,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学习需求。分层作业作为精准教学的重要路径,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发展潜力,合理设计差异化任务,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分层作业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内驱力与自我效能感;从教学实践看,这种设计契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助于实现个性发展与高效课堂的统一。科学设定作业层级与评价标准,不仅回应了减负提质的政策要求,也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分层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作业内容分层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实效性不强

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分层作业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实践中仍存在明显问题。部分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准,分层依据主观随意,作业划分缺乏系统标准,导致分层效果不佳。常见设计仅通过题量增减或表面难度进行区分,缺乏基于数据的科学分析与动态调整,难以贴合学生实际水平。这种粗放式、经验型分层不仅无法实现个性化辅导,反而易加重学生负担,违背“双减”政策初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作业分层体系,提升分层设计的精准性,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任务。

(二)作业设计同质化严重难以体现差异性发展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各层次作业在题型和内容上缺乏明显区分,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部分教师为图方便,将标准作业简单划分为“基础 + 选做”或“必做 + 提高”,但题目本质未变,偏离了分层教学初衷。同时,作业形式单一,重重复轻探究,缺乏实践与思维拓展,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有限。这种表面化分层不仅削弱作业价值,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优化分层作业体系,应注重知识梯度设计、题型创新和任务多样化,增强作业的适切性与实效性。

(三)作业评价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反馈机制

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估往往采用标准化批改方式,未能充分考虑不同难度层级作业在教学目标与完成标准上的区别,使得评价结果缺乏精准度和参考价值。部分教师过分关注最终答案的正确性,忽略了对解题过程的考察,且未能针对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给出差异化的指导方案。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模式既无法准确呈现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也难以有效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在作业评价环节的参与度明显不足,现有的反馈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构建完整的学习循环系统。为切实提升分层作业的实施效果,需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框架,将学生自我评估、同伴互评与教师专业评价有机结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指导,并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反馈方案,从而推动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方面实现持续进步。

三、提升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质量的路径与实践建议

(一)基于学情诊断精准构建分层作业内容体系

要实现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有效实施,首要前提是对学生学情的精准诊断。当前部分教师在作业分层中缺乏科学依据,往往凭经验划分学生层次,导致作业内容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匹配,影响作业实效性。因此,应借助课前测评、课堂表现、单元测试及学习行为数据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水平与学习习惯,科学划分学习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等多层次作业内容体系,既覆盖核心知识点,又兼顾能力提升与个性发展。分层作业设计应遵循“同课异构、分层递进”的原则,保持教学目标一致,同时体现任务难度与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作业内容与学生能力之间的精准对接,提升作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好地落实“双减”背景下“减量提质”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作业设计模式强化差异化内容呈现形式

在“双减”政策引导下,初中数学作业应从单一、重复的练习型设计转向多样化、差异化的任务型设计。当前分层作业中普遍存在内容雷同、题型固定的问题,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应在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上进行创新。作业设计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设置“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和“思维拓展型”等多梯度作业内容,增强作业的选择性与挑战性。同时,引入探究型、情境型、项目化等多样形式,将实际生活问题、学科交叉内容融入数学作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兴趣。还可结合图文、表格、动手操作等方式呈现任务,提升作业的表现力与适应性。通过创新作业设计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也更好地契合“双减”要求,实现作业质量与学习成效双提升。

(三)建立多元作业评价体系实现分层精准反馈

分层作业的实施不仅需要科学设计,更依赖精准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初中数学作业普遍采用统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层次差异,导致反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指导作用。为提升作业质量,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注重评价的差异性与发展性。首先,评价标准应根据作业层次设定不同要求,实现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反馈。其次,引入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与反思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解题策略,提供分层化、个性化的评价建议。此外,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记录与分析作业完成数据,动态掌握学生学习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语: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初中数学教学亟需实现作业设计的提质增效。分层作业作为落实因材施教、推进精准教学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更能激发学习主动性与数学思维能力。当前实践中仍存在分层不科学、设计同质、评价滞后等问题,需通过学情诊断、差异化设计与多元评价加以改进。未来应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推动分层作业系统化实施,使作业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与布置探讨 [J]. 智慧少年 , 2024(14):0049-0051.

[2] 殷永娟 .”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 [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5(1):80-82.

[3] 孙洪波 , 梁凯毓 , 王文静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特色作业的有效优化设计研究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 2023(1):78-80.

[4] 蔡强 , 曾咪 .” 双减” 背景下乡村初中数学分层次作业探索 [J].2024(8):58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