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的探究
孙芳
苏州市吴江区云龙实验学校 邮编:215200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对培养学生感知、创造及审美素养意义重大,其中立体构成作业在衔接平面与立体认知、激发学生动手及空间思维方面作用显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其深度融入美术教育为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开辟创新路径。本文深入剖析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的定位、目标及学生能力发展规律,阐述基于生成式 AI 的创意生成、图像识别与 3D 建模的智能反馈评价、AI 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诊断指导以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沉浸式创作体验设计等创新应用,通过实例展现人工智能赋能下学生在立体构成学习中能力提升与思维拓展为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人工智能;创新路径
一、引言
小学美术课程在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审美素养方面占据着关键地位。“立体构成作业” 作为该课程里别具一格的创意实践部分,不但能使学生在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中,领悟空间构成的奇妙之处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立体空间思维。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 正渐渐融入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借助智能手段生成作品、运用图像识别进行分析,到基于过程给出评价反馈AI 为小学美术的立体构成作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契机。
二、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的基本特点
2.1 立体构成作业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在小学美术课程体系里立体构成作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定位,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学生从平面认知迈向立体感知的进程,是启迪学生探索三维世界的关键钥匙。以人美版六年级下册 “立体的画面” 单元为例,该单元深度融入立体构成作业且与小学美术课程的整体发展紧密交织。低年级时学生对简单图形的认知与组合,到中年级对物体形状、比例的初步掌握,都为六年级接触立体构成作业筑牢根基。从低年级用基本图形进行平面拼图,到中年级学习透视、比例知识,再到六年级通过纸雕、浮雕等形式创作是知识逐步深化、思维不断进阶的过程。立体构成作业不仅拓展绘画、手工等传统美术技能,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美术知识,将抽象概念化为具体作品提升综合美术素养。同时它与数学几何知识、科学材料原理等跨学科融合,整合拓展学生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其教学目标涵盖多维度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空间观念、创新思维提升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
2.2 小学生立体构成能力的发展规律与阶段特征
小学生立体构成能力的发展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与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这在立体构成能力发展上体现显著。低年级阶段学生通过直观视觉与触觉感知立体世界,如观察积木、盒子等,虽能辨别基本立体形状,但对构成要素和原理理解浅显。搭建积木时多凭直觉,关注表面特征忽视组合关系。中年级时学生开始理解立体构成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体,并能依教师指导进行简单纸雕等尝试,运用对称等法则构建秩序美感但自主创新不足。到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立体构成,在 “立体的画面” 单元学习中,能依创意自主选择材料与手法创作个性鲜明、富有内涵的作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质的飞跃。低年级直观感知兴趣在材料与操作;中年级初步理解与尝试作品较规范但创意欠缺;高年级则能创意表达融入情感思想,作品艺术价值高。
三、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的创新路径
3.1 基于生成式 AI 的立体构成作品智能辅助创意生成
生成式 AI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借由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构建起数据的特征模式与概率分布模型进而生成全新创意内容。以生成式对抗网络(GAN)为例,其由生成器与判别器构成。生成器依据输入的随机噪声生成新数据如立体构成创意草图;判别器则区分生成器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的真实性。在反复的对抗训练中,生成器生成数据的质量逐步提升趋近真实数据特征。在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如 “Midjourney” 这类专业美术创意生成 AI 工具助力学生获取创意灵感。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工具操作方法后,学生输入简单文字描述,如 “以环保为主题融合废旧易拉罐与彩色织物的立体构成作品”,AI 便会依据描述生成一系列相关创意图像。学生可从这些图像中观察元素组合方式、空间布局以及色彩搭配等从中汲取灵感。教师还可组织创意启发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创作主题与创意,再共同运用 AI 工具探索,结合 AI 生成图像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自身创意构思,将 AI 作为创意生成的得力助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在进行 “欢乐游乐园” 主题的立体构成作业时,学生虽对游乐园充满想象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具体设计。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输入 “欢乐游乐园立体构成创意,有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充满五彩灯光”。AI 迅速生成多幅创意图像,其中一幅呈现出用彩色卡纸和塑料吸管制作的摩天轮,摩天轮的座舱用透明塑料片制作内部放置小彩灯;过山车轨道由弯曲的金属丝构成,过山车车厢用废旧纸盒制作表面装饰着彩色贴纸;旋转木马则用木质积木和彩色布料制作,木马的身体用布料包裹鬃毛用彩色毛线制作。学生深受启发决定以 AI 创意为基础创作。他用彩色卡纸制作摩天轮的支架和座舱,用 LED 小灯串联在摩天轮内部实现发光效果;用金属丝和旧筷子搭建过山车轨道,将易拉罐剪成小块作为过山车车厢的装饰;用废弃的木质玩具和彩色绒布制作旋转木马在木马身上绘制精美的图案。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创新地添加了一个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喷泉,塑料瓶上扎出小孔,连接小型水泵让水喷出形成喷泉效果。最终学生完成的 “欢乐游乐园” 立体构成作品在班级展览中脱颖而出,他也通过此次创作提升了立体构成能力与创新思维。
3.2 基于图像识别与 3D 建模的立体构成作业智能反馈与评价
基于图像识别与 3D 建模的智能反馈与评价技术,能全面分析和评价学生的立体构成作业。作业完成后学生利用高清摄像头或智能设备,从多角度拍摄作业照片全面呈现作业的立体形态、细节与空间结构,这些照片成为后续分析的基础数据。图像识别技术运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的模型,对照片进行特征提取与分析。它能精准识别作业中的立体构成元素,如点、线、面、体确定其形状、大小、位置及相互关系。以纸雕花朵作品为例模型可识别花瓣形状、大小比例及在花朵结构中的位置分布是否合理,还能识别作品运用的对称、均衡等构成法则。3D 建模技术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模型,通过多视图立体视觉算法或基于结构光的三维扫描技术,依据多角度照片重建作业的 3D 模型精确计算模型各部分在三维空间的坐标与尺寸。学生可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在虚拟环境中对 3D 模型进行旋转、缩放、剖切等操作,从不同角度观察作品内部结构与空间关系这是传统二维评价无法做到的。结合图像识别与 3D 建模结果评价系统依据预设评价指标和算法,从创意、结构合理性、工艺精细度、材料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价作业,给出综合评价分数与详细评价报告提供具体改进建议。
例如,学生完成了一个以 “梦幻城堡” 为主题的立体构成作业,使用了泡沫板、彩纸、小木棍等材料。学生多角度拍摄作品照片后上传至智能评价系统,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出城堡的主体结构由泡沫板搭建,彩纸用于装饰城堡外墙和制作旗帜小木棍作为城堡的支撑结构。模型分析出城堡的墙体比例较为协调,但部分旗帜的形状不规则且在整体布局上,城堡的塔楼分布不够均匀影响了对称美感。3D 建模技术将照片转化为三维模型,学生通过设备观察到城堡内部空间利用不够充分部分支撑结构的连接不够稳固。评价系统依据这些分析从创意、结构合理性、工艺精细度、材料运用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指出创意方面较为新颖将城堡与梦幻元素结合,但在结构合理性上需调整塔楼布局增强支撑结构连接;工艺精细度上要改进旗帜制作工艺;材料运用方面可进一步挖掘材料特性以丰富表现效果。并给出具体改进建议如调整塔楼位置,在连接部位使用胶水加固制作旗帜时使用模板保证形状规整等。学生根据评价报告,对作品进行了针对性修改有效提升了作品质量。
3.3 基于 AI 大数据分析的学生立体构成学习过程个性化诊断与指导
在小学美术立体构成教学中借助 AI 技术可实现多维度数据收集,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学生课程学习行为数据,如观看立体构成教学视频的时长、暂停和回放次数、对不同知识点的关注时间等,反映学生学习兴趣点与理解难点。利用智能绘画工具收集学生创意构思和草图绘制阶段数据,如绘制线条速度、修改次数、尝试不同创意的频率等。通过作业提交平台,收集作业完成时间、提交次数、最终成果等数据。收集数据后运用 AI 算法深入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算法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和作业表现分类,如将创意突出但结构稳定性不足的学生归为一类,空间想象力弱但工艺精细的学生归为另一类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利用关联规则分析算法挖掘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潜在关系,教师依据 AI 大数据分析结果为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指导策略。对于空间想象力强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推荐手工制作技巧学习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对于创意不足的学生引导利用生成式 AI 工具拓展思维,推荐艺术展览等资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以五年级学生为例,AI 大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在观看立体构成教学视频时,对立体图形组合的知识点关注时间长且多次回放,在作业中表现出对立体图形组合的理解较好,但在实际动手制作时手工操作速度慢且作品工艺粗糙。基于此教师为学生推荐了一系列手工制作教程视频,内容涵盖材料剪裁、拼接、粘贴等基础技巧,并组织了手工制作小组活动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立体构成作品。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同学的操作,逐渐提高了手工操作速度和工艺水平。同时针对学生创意不足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输入 “有趣的立体构成场景” 等关键词,生成相关创意图像学生从这些图像中获得灵感,将一些独特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如在立体构成作品中添加了可活动的部件使作品更具趣味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在立体构成学习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作业质量显著提高。
3.4 基于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立体构成作业沉浸式创作体验设计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为学生构建逼真的立体构成创作环境提升创作体验。在 VR 环境构建方面借助专业 3D 建模软件,如 Unity、Unreal Engine 等,结合教材内容创建与立体构成相关的虚拟场景,如充满各类材料和工具的虚拟工作室。学生佩戴 VR 设备,如 HTC Vive、Oculus Quest 等,可身临其境进入工作室,自由操作材料感受其质感特性。在纸雕创作时学生通过手柄操作,感受纸张折叠、切割时的变化深入理解纸雕创作原理。AR 技术将虚拟立体构成元素叠加到现实世界,利用 AR 开发平台,如 Vuforia、ARToolKit 等开发相关 AR 应用。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特定标识,如教材图案、卡片等屏幕上呈现虚拟立体构成元素。在学习浮雕创作时学生扫描教材浮雕图片,屏幕出现可随移动和视角变化实时调整的立体浮雕模型,学生可触摸屏幕对模型进行操作感受浮雕创作过程,激发好奇心与创造力在自由开放空间中进行立体构成创作。
例如在一次以 “神秘海底世界” 为主题的立体构成作业中,学生们使用 VR 设备进入虚拟创作环境。在这个虚拟的海底世界工作室中,学生们能看到各种虚拟的材料,如透明的塑料片模拟海水,彩色的泡沫球当作气泡柔软的橡胶条可制作海草等。学生们通过手柄操作拿起这些虚拟材料进行创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用塑料片搭建出一个海底洞穴的框架,用橡胶条模拟摇曳的海草布置在洞穴周围,还使用了一些发光的虚拟材质制作出生活在洞穴中的神秘生物。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转动头部和操作手柄,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作品不断调整材料的位置和形状。同时利用 AR 技术学生们通过扫描教材上的特定图案,在现实桌面上呈现出虚拟的海洋生物模型,他们可以将这些模型融入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中进行创意组合。通过这种 VR 与 AR 结合的沉浸式创作体验,学生们对立体构成的空间感知和创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创作出了许多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 “神秘海底世界” 立体构成作品,如有的学生构建出了海底城市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的场景,有的学生则展现了海底宝藏探险的奇妙画面。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立体构成作业在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其带来了全新活力。从辅助创意生成到提供智能反馈评价,从个性化诊断指导到打造沉浸式创作体验,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立体构成教学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创新能力与审美素养。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应进一步深化两者融合,探索更多创新应用模式为小学美术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学生在艺术领域绽放独特光彩推动小学美术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陈艳娇.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美术立体构成作业的探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4(10).
[2]曹丹.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J].天津教育, 2024(1):129-131.
[3]黄怡.浅议人工智能背景下如果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工作[J].新晋商, 2019(11):0278-0279.
[4]刘芳芳.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探究[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