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精准播种作业中的核心技术应用与性能评估

作者

杨乐

昆明市晋宁区二街镇人民政府 云南昆明 650600

引言

精准播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现种子定位、定量和定时播种,可提高种子利用率、减少田间管理成本并提升作物产量。传统播种机械存在播种深度不一致、株距不均匀、漏播重播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精细化生产需求。智能化农业机械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播种作业的精准化和智能化。近年来,我国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快速发展,在精准播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但核心技术应用效果参差不齐,性能评估缺乏统一标准。本文系统梳理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精准播种中的核心技术,结合云南省实践案例分析技术应用价值,为智能化播种机械的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智能化农业机械精准播种的核心技术应用

1.1 导航定位与路径规划技术

导航定位技术是智能化播种机械实现精准作业的基础,主要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机器视觉导航技术。GNSS 技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实现厘米级定位,结合电子地图和作业处方图,引导播种机械按预设路径行驶,避免漏播和重播。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北斗导航系统与 GPS 双模定位,定位精度可达 1-3 厘米,确保播种行直度误差不超过 5 厘米。路径规划技术根据地块形状、障碍物分布和作物种植模式,自动生成最优作业路径。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作业顺序,减少机械空驶距离,提高作业效率。例如,在不规则地块中,路径规划系统可自动避开电线杆、灌溉设施等障碍物,规划出连续作业路径,为精准播种提供基础保障 [1]。

1.2 播种参数智能调控技术

播种参数智能调控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条件和种子特性,动态调整播种深度、株距和播种量。土壤墒情传感器和硬度传感器采集土壤含水率和紧实度数据,控制系统根据预设阈值自动调节开沟深度,确保不同土壤条件下播种深度一致,误差控制在 ±1 厘米以内。种子流量传感器和株距监测装置实时反馈播种量和株距信息,当检测到漏播或重播时,控制系统立即调整排种器转速,实现播种量的精准控制。对于不同作物种子,通过更换专用排种盘并输入种子参数,系统可自动匹配最优排种参数,如玉米播种株距可在 20-40 厘米范围内精准调节,满足不同品种和种植密度需求。

1.3 作业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

作业状态监测技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播种过程的全面感知,包括排种器转速、开沟器深度、镇压轮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传感器数据经控制器处理后,通过车载终端显示作业状态,当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自动发出声光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处理。智能诊断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故障树模型,对常见故障进行自动诊断和预警。通过记录历史故障数据和维修记录,系统可预测易损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前提醒更换排种器毛刷、轴承等部件,减少田间故障停机时间。

2 智能化播种机械的性能评估体系构建

2.1 播种精度评估指标

播种精度是衡量智能化播种机械性能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株距合格率、播深合格率和播种量误差率。株距合格率指实际株距与设定株距的偏差在± 10% 范围内的种子占比,优质智能化播种机械的株距合格率可达 95% 以上;播深合格率要求实际播深与设定播深的偏差不超过 ±1 厘米,确保种子发芽环境一致。播种量误差率反映单位面积播种量与预设值的偏差程度,通过称重法或计数法测定,误差率应控制在 ±5% 以内。此外,漏播率和重播率也是重要评估指标,漏播率需低于 2% ,重播率低于 3% ,确保作物群体结构合理,为高产奠定基础。

2.2 作业效率与能耗评估指标

作业效率评估包括理论作业速度、实际作业速度和有效作业时间占比。理论作业速度由机械设计参数决定,通常为 8-15 公里 / 小时;实际作业速度受地块条件和导航精度影响,智能化播种机械因减少转向和停顿,实际作业速度比传统机械提高 20%-30% 。有效作业时间占比反映机械利用率,智能化机械可达到 85% 以上,显著高于传统机械的 65% 。能耗评估主要包括单位面积燃油消耗量和作业耗电量,通过油耗计和电度表实时监测。智能化播种机械因采用精准控制技术,避免无效能耗,单位面积能耗比传统机械降低 10%-15% 。能耗评估需结合作业效率,综合分析单位产量的能耗成本,为节能型机械选型提供依据 [2]。

2.3 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评估指标

可靠性评估通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和首次故障里程数衡量,智能化播种机械的 MTBF 应不低于 50 小时,首次故障里程数不少于 500 公里。关键部件如导航系统、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可靠性尤为重要,需进行 1000 小时以上的耐久性测试。智能化水平评估包括自动控制程度、数据采集能力和远程监控功能。自动控制程度指无需人工干预的作业环节占比,越高表明智能化水平越强;数据采集能力要求每公顷采集不少于 1000 组播种参数数据;远程监控功能可实现作业数据实时上传和远程诊断,提升管理效率。

3 智能化播种机械性能评估实践案例

3.1 玉米智能化精量播种机性能评估

在云南曲靖玉米种植区,对某型号智能化精量播种机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地块面积 50 亩,土壤为红壤,含水率 20% 。采用北斗导航定位,针对高原丘陵地形优化路径算法,设定株距 30 厘米,播深 5 厘米,播种量 45000 株 / 公顷。测试结果显示,株距合格率 95.8% ,播深合格率 94.6% ,漏播率 1.5% ,重播率2.3% ,播种精度指标均优于当地传统播种水平。作业效率方面,实际作业速度9.8 公里 / 小时,有效作业时间占比 86.2% ,单日作业面积达 110 亩,比传统播种机提高 22% 。单位面积燃油消耗 3.3 升 / 亩,比传统机械降低 11.8% 。面对地块坡度 5-8° 的地形条件,导航系统未出现明显漂移,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58小时,满足高原地区规模化作业需求。

3.2 小麦智能化条播机性能评估

在云南昭通小麦主产区,对小麦智能化条播机进行性能评估,测试地块为坝区灌溉田,土壤为黄壤。设定播幅 3 米,播种量 150 公斤 / 公顷,播深 3 厘米,针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优化播种参数补偿算法。评估结果显示,播种量误差率 3.5% ,播深合格率 93.8% ,各行一致性误差小于 2.2% ,确保小麦均匀出苗。智能化系统表现稳定,在 10 小时连续作业中,实时监测到 2 次排种器堵塞预警,经及时处理未造成漏播。实际作业速度 7.9 公里 / 小时,有效作业时间占比 85.3% ,单位面积能耗 2.9 升 / 亩,比传统条播机降低 10.2% 。收获期测产显示,智能化播种地块的小麦产量比传统播种地块提高 7.9% ,验证了智能化播种在高原气候条件下的增产效果。

结论

智能化农业机械通过导航定位、参数调控和状态监测等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了精准播种作业的质效提升。构建的性能评估体系从播种精度、作业效率、能耗成本和可靠性等维度,全面反映智能化播种机械的技术水平 [3]。云南实践案例表明,智能化播种机械在高原丘陵地形和复杂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株距合格率和作业效率,能耗成本显著降低,为西南地区农业节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技术本地化优化和推广应用,推动精准播种技术在西南山区的普及,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武春雨 . 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J]. 河北农机 , 2025, (05): 37-39.

[2]闫明艳 . 智能化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J]. 农业机械 , 2024,(11): 85-87.

[3]杨晓峰 . 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及其效益 [J]. 河北农机 ,2024, (16):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