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杨迪
身份证:2107261992020415242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影响周边的植被和土壤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一)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径流过程,水库的蓄水和放水使得下游河道的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要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河流的季节性洪水消失,影响河流的冲淤平衡,进而改变河流的形态和栖息地条件。同时,水库的调度运行也可能影响下游的水质,如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水温分层等。
(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河流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大坝的建设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鱼类无法到达产卵场繁殖,影响鱼类种群的延续。此外,水库蓄水后水体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水温、溶解氧等,也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周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场地平整、开挖、填筑等作业,会破坏周边的植被,导致土壤裸露。植被的破坏不仅减少了地表覆盖,容易引发水土流失,还会影响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工程建设产生的弃渣、废水等若处理不当,也会污染土壤,降低土壤质量。
二、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全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避开生态敏感区域,优化工程方案,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同时,对于已经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做到防治结合。
(二)生态优先,兼顾效益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追求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益,确保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通过合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因地制宜,科学修复
不同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确保修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
三、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一)水文情势调控技术
为减轻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水文情势调控技术。通过优化水库的调度方案,合理安排水库的蓄水和放水时间,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径流过程,满足下游生态用水需求。同时,可以建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确保下游河道有足够的生态流量,维持河流的生态功能。
(二)水生生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可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建设鱼类洄游通道,如鱼道、鱼梯等,为鱼类提供洄游的路径,保障鱼类的繁殖和生存。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向河流中投放适量的水生生物苗种,补充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此外,加强对水体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植被与土壤修复技术
针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植被破坏和土壤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植被与土壤修复技术。在工程施工完成后,应立即对裸露的土地开展植被恢复工作。这一过程需精心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通过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发育,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壤,则可采取物理方法如换土、淋洗,化学方法如添加改良剂,或生物方法如接种微生物,以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
四、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保障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我国应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法律法规体系。该体系需明确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管理单位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具体责任,确保各责任主体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同时,加强对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监管,通过法律手段对工程建设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这样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有助于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水利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加强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涵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全流程。在每个阶段,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检查,确保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资金使用实施严格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从而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
(三)提高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
为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先进生态环保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同时,重视生态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教育体系改革、实践培训和引进高端人才等多渠道,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此举将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切实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世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J]. 智慧中国, 2025, (06): 56-57.
[2]易子良. 探析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 (08): 35
37.
[3]马莉. 水利工程绿色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研究[J]. 清洗世界, 2025, 41 (03):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