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施工安全风险防控策略分析

作者

陈波

湖北宏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邮编:4350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实现建筑提质增效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载体,逐步从试点阶段向规模化应用转变。装配式建筑通过将构件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完成主体结构,大大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建筑垃圾。本文围绕装配式构件吊装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梳理吊装作业的常见风险类型与形成机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吊装失误的主要诱因,并提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策略,旨在为行业相关从业者提供可借鉴的管理实践与技术路径。

一、装配式构件吊装施工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装配式构件吊装通常包括构件运输至现场、吊装就位、临时固定、精确安装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相互衔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施工安全。首先,在构件运输与进场阶段,由于构件尺寸较大、重量较重,道路转运、场地堆放及吊车就位过程中容易发生构件倾覆、运输工具失稳等安全事件。其次,在吊装过程中,若吊具选型不当、索具绑扎不牢、信号沟通不畅,极易造成构件在空中晃动、旋转甚至脱落,对吊装人员和其他作业工人构成严重威胁。此外,不同类型构件对吊装角度与起吊点位要求严格,若吊装姿态控制不当,不仅影响构件安装精度,还可能因偏载或应力集中引发构件断裂或裂缝。再次,在吊装对接与临时固定阶段,若施工现场协调不到位或缺乏稳固支撑措施,构件间连接不牢固,存在倒塌或滑移隐患。最后,操作人员的经验与培训水平直接关系到吊装安全,部分施工现场存在临时上岗、技术交底不到位等问题,增加了吊装操作的不确定性。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施工存在系统性、动态性风险,必须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与结果监督三个层面进行安全管理。

二、吊装前期准备阶段的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吊装施工的安全性离不开科学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应根据构件图纸、现场条件和施工进度制定详尽的吊装专项施工方案,明确吊装顺序、构件编号、吊装设备布置与作业人员分工。吊装方案需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并组织专家论证,确保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其次,施工单位应依据构件类型与重量选用匹配的吊装设备与吊具,吊车起重能力应具备 20% 以上的安全裕度,并配置专用转运工具与垫木,防止构件在搬运或堆放过程中损坏或倾斜。再者,吊装前应对构件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其吊钩孔、连接件预埋件、支座面等位置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因质量问题影响吊装精度或产生次生风险。同时,吊装区域应划设安全围栏,设置警示标志,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安全隐患。施工负责人还应组织开展吊装交底与演练,使操作人员熟悉流程与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整体作业协调性与应变能力。通过严谨的前期准备,可有效规避吊装过程中因计划不周、设备配置不当或人员配合不到位引发的安全问题。

三、吊装实施过程中的动态风险控制策略

吊装作业过程中,安全风险的动态变化性强,需要实施全过程跟踪与应变管理。首先,严格执行吊装操作规程,确保吊装作业在专职指挥人员的统一调度下有序进行,吊装指挥员应具备相应资质,确保指令准确、通畅。在起吊前,操作人员需再次检查吊索受力情况与构件稳定性,确保吊点均匀受力、吊装角度合理,杜绝斜吊、超载等违章行为。起吊过程中,构件上升需缓慢、平稳,防止构件在空中产生剧烈晃动或姿态失衡。对重要构件,宜采用两台吊车同步吊装,协调控制转动角度,提升吊装安全系数。其次,吊装过程中应设置监护人员负责现场巡视,发现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索具松动、吊具异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叫停作业并及时排查。吊装就位后需第一时间进行临时加固,使用楔形支架、钢缆或螺栓装置确保构件在未完成最终连接前不会移位或下沉。对大风天气、雷雨等不利环境条件,应提前发布预警并暂停吊装作业,防止极端天气影响吊装稳定性。采用无人机或摄像头等智能监测设备进行吊装全过程记录与回溯,可提高异常识别能力与安全监管效率。

四、信息化与智能技术在吊装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随着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为装配式建筑吊装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BIM技术在吊装施工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吊装方案模拟与碰撞检测,提前识别现场空间冲突与设备路径问题,优化吊装工艺流程与设备布设,提高施工可视化水平。通过吊装模拟仿真软件进行路径规划与动作分析,有助于判断最优吊装姿态与起吊点位置,提升构件就位精准度。智能吊装监控系统可实时采集吊装过程中的受力状态、吊索角度、构件姿态与环境参数,并通过AI 算法分析是否存在危险趋势,如受力超限、姿态偏离、操作异常等,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并指引施工人员调整操作。此外,借助物联网平台,可实现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预防性维护,减少因机械故障引发的突发事故。通过移动终端与云平台进行施工数据同步,实现作业进度、安全巡检、隐患整改等信息共享,有效提升施工单位的组织协同效率。综合应用数字技术可建立从方案设计、现场施工到过程监管的全生命周期吊装安全管理闭环,提升工程整体智能化、安全化水平。

五、结论

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作为连接工厂预制与现场组装的关键环节,其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系统分析了装配式构件吊装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指出吊装作业存在运输不稳、姿态控制困难、现场协同不畅、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从前期准备、设备选型、动态控制、人员培训及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建立全流程安全防控体系。研究表明,科学设计吊装方案、强化人员管理与技术交底、优化吊装工艺路径并引入智能监测系统,是实现吊装安全目标的重要保障。未来,随着建筑技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推动数字建造理念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深入融合,探索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吊装风险预测与智能调度机制,实现吊装作业的标准化、智能化与本质安全化,为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支撑。

参考文献

1]林潇.基于 BIM 和 RFID 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技术应用研究[J].福建建材,2024,(12):107-110.

2]吕宝华.预制构件拼缝防水节点施工难点及其技术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4,(11):69-71.

[3]寇琦,郭勇,陈瑾瑞,等.装配式建筑现浇构件与预制构件高精度连接研究[J].工程质量,2024,42(11):96-100.

[4]李昀蔚.YY 装配式项目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24.DOI:10.27809/d.cnki.gsjgc.2024.00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