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策略探讨
陈蓉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宜兴 214206
一、引言
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信息传播呈现出即时性、互动性、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他们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多元平台,迅速捕捉并传播各类信息。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对校园生活中的食堂卫生、宿舍管理,以及社会上的民生政策、娱乐热点等话题积极发声,热烈讨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舆情。这些舆情不仅深刻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塑造。若舆情引导不当,负面情绪蔓延,可能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阻碍其健康成长。而且,舆情的发酵还可能冲击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破坏校园的和谐稳定,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挑战。因此,深入剖析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引导策略,对保障大学生成长成才、维护高校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2.1 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迅速传播。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能在短时间内将信息扩散到各个角落。一条校园内的突发事件信息,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被大量转发和评论,引发广泛关注,其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还可能波及社会各界。
2.2 参与主体多元化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本校学生,还可能吸引其他高校学生、社会人士以及媒体的关注。不同主体基于自身立场和价值观,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使得舆情更加复杂多样。例如,在一些涉及教育公平、校园管理等热点话题上,会引发不同群体的广泛讨论。
2.3 内容丰富多样
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涵盖了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娱乐文化、就业创业等多个领域。从校园食堂卫生、宿舍管理问题,到社会上的民生政策、明星八卦事件,都可能成为引发网络舆情的源头。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反映了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关心和思考。
2.4 情绪性和非理性特征明显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在面对复杂的舆情事件时,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发表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在一些热点事件中,部分学生可能未经深入思考和核实信息,就盲目跟风评论,表达愤怒、不满等情绪,导致舆情进一步升温,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三、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原因
3.1 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开放性
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门槛降低,大学生能够轻松获取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快速传播为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同时,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容易误导大学生,引发舆情。
3.2 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容易受到影响,产生情绪波动,进而参与到网络舆情中。
3.3 校园管理与学生需求的矛盾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对教学质量、校园设施、后勤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期望和需求。当学校的管理措施未能满足学生需求,或者在一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这些情绪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可能演变为网络舆情。
3.4 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发
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社会公平问题等,往往与大学生的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关注。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对这些热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形成网络舆情。例如,某一地区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引发大学生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担忧和讨论,进而形成舆情。
四、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4.1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团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各大网络平台上与本校相关的舆情信息。设置合理的舆情预警指标,当舆情达到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警报,为后续的舆情处理争取时间。同时,要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主要观点和情绪倾向,为制定引导策略提供依据。
4.2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体,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区分真假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培养理性思考和客观表达的习惯。同时,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网络暴力。
4.3 优化校园管理与沟通机制
高校要不断优化校园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校园设施和后勤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建立健全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机制,拓宽沟通渠道,如设立校长信箱、召开学生座谈会、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交流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诉求,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积极回应并妥善解决。在校园管理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减少因管理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
4.4 发挥教师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言论。在课堂教学和日常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观,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善于发掘和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如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代表等,这些意见领袖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能够在舆情发生时,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其他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平息舆情。
4.5 及时回应与正面引导
当网络舆情发生时,高校要及时回应,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回应要做到态度诚恳、内容真实、语言简洁明了,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同时,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可以采用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学校的积极举措和正面形象,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化解舆情危机。
五、结论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参与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多样、情绪性和非理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开放性、大学生自身特点、校园管理与学生需求的矛盾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发等。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高校应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优化校园管理与沟通机制,发挥教师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并及时回应与正面引导。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超, 王万清.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A] 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下)[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5: 3.
[2]崔国红.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 (17): 82-85.
[3]张雨陌, 门瑞雪.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心理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基于网络舆情视角[J]. 吉林教育, 2023, (17): 70-72.
[4]赵胜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探讨——以苏州大学为例[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 (06): 52-56.
[5]王瑾.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基于 SWOT 模型分析[J]. 办公室业务, 2021, (12): 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