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展馆”教学模式系统构建
施春华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972年,教授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思政+展馆”教学模式正是回应这 时代命题的创新实践。通过挖掘和整合各类展馆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将固化的历史文物、生动的场景叙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情感交融的立体化育人空间。这一模式不仅拓展了思政课的物理边界,更重塑了其育人形态。
一、“大思政课”理念是理论基石与实践导向
“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在于其“大格局、大课堂、大师资”的系统思维。它要求思政教育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主动融入广阔社会天地,整合一切有益的教育资源。展馆作为社会文化记忆的载体,是“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凝固了民族奋斗的集体记忆,博物馆沉淀了文明演进的智慧密码,科技馆则闪耀着创新求索的时代光芒。它们以具象化、情境化的方式,为抽象的理论和价值观念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具身认知载体。
“大思政课”强调的实践性、体验性与展馆教育的特质高度契合。当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的复原场景中,亲手触摸承载岁月痕迹的文物,或参与科技馆的互动实验,其所获得的知识理解、情感触动和价值认同,远非单纯的课堂讲授所能企及。研究表明,在展馆环境中学习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的持久度和对复杂概念的理解深度显著提升。例如,在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亲历“地道战”情境模拟的学生,其对“人民战争伟力”的理解深刻性远超文本学习。
二、“思政+展馆”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构建
构建有效模式是实现“思政+展馆”教育潜能的关键,需着力于目标融合、内容转化、方法创新与科学评价。具体如下:
是目标融合是逻辑起点。必须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精准嵌入展馆参观学习的具体目标中。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核心目标应聚焦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认知,培育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走进反映脱贫攻坚成就的专题展,则重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培育奋斗奉献精神。目标设定需清晰具体,避免“走过场”。
二是内容转化是核心环节。关键在于将展馆资源转化为契合学生认知规律、承载思政价值的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思想价值与时代精神:一件简陋的农具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见证;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模型,承载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意义。转化过程强调“情境化”与“问题化”。例如,围绕博物馆一件“丝绸之路”文物,可设计驱动性问题:“这件文物如何见证古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启示?”引导学生建立历史与当下的联结。
三是方法创新是活力源泉。需构建“三阶六环”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链:
课前:线上导学与任务驱动。利用数字展馆资源进行背景预习,发布聚焦核心思政议题的探究任务(如“在科技馆寻找一项体现‘科技报国’精神的展品”),点燃学习期待。
课中:深度沉浸与多元互动。例如,情境体验:在展馆特定区域(如复原场景、主题展厅)开展针对性讲解与观察。探究协作:围绕预设任务,分组进行实物观察、资料搜集、采访(如有条件)与深度讨论。反思对话:组织现场研讨,分享发现与感悟,教师进行价值澄清与引导升华(如“从‘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中,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课后:成果固化与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报告、创意作品(海报、微视频)、主题演讲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与评价反馈;推荐相关书籍、影片或实践活动,深化认知与践行。
四是科学评价是持续改进的保障。需突破单一结果评价,构建“四维一体”过程性评价体系:学习投入度(参与讨论、任务完成的主动性);思维深度(问题分析、观点表达的深刻性与逻辑性);价值认同度(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的积极表现);行为表现度(成果质量、反思总结的深度及后续行为倾向)。可采用观察记录、学习档案袋、反思报告、同伴互评、成果展示等多维考核方式。
三、深化“思政+展馆”模式的“四维融合”机制模式的深化与长效运行,依赖多重机制的协同保障。具体包括四个机制:
一是资源协同开发机制:建立“馆-校-研”深度合作联盟至关重要。学校与展馆共同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基于思政课标与展馆特色,联合开发系列化、主题化的“思政+展馆”精品教学项目与配套资源包(如导学案、探究手册、数字资源库)。教育部门提供项目孵化与资源共享平台。
二是师资融合共育机制:着力提升教师的“双素养”。一方面,强化思政教师利用展馆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内容挖掘、教学设计、现场组织);另一方面,培训展馆教育员理解思政教育目标与方法,使其讲解更具育人针对性。推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习过程。
三是技术赋能增效机制: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运用AR/VR 技术再现历史场景,提供沉浸体验;开发展馆智能导览小程序,嵌入思政学习任务与互动问答;建立线上学习社区,支持跨时空协作探究与成果分享。技术应用需服务于深度学习和价值引导,避免沦为技术秀场。
四是制度长效保障机制:将“思政+展馆”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与思政课建设评价体系,保障必要课时与经费投入。建立对展馆的激励政策,鼓励其开放资源、优化服务、深化教育功能开发。教育部门应牵头制定合作规范指南,提供常态化交流平台。
“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政+展馆”教学模式,为思政教育注入源头活水,它不仅是思政课空间场域的物理延展,更是其育人理念与方法的深刻变革。
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22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项目编号:L22BSZ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