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路径研究

作者

田维敏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八小学 657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情感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国情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承载着国家意识、历史责任感与集体认同等深层教育价值。然而,现实中小学数学教学常以知识训练与应试目标为主,缺乏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意识的系统培养,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进,学科育人的价值逐渐凸显。小学数学作为逻辑训练与思维启蒙的重要载体,其教学中蕴含的规则意识、数量观念、结构理解等本身具备育人潜能。如何在保持数学学科本质的同时,实现价值引导与情感共鸣的融合,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数学教学的特性,探索可行的渗透路径,旨在为小学教育的价值引导机制提供实践参考。

一、小学数学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活动,也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建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抽象推理、数量分析等活动逐渐形成理性思维结构,这一过程为价值教育提供了扎实的逻辑基础。家国情怀则是一种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体现,强调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纽带。将两者融合,需基于学科育人的基本理念与学生发展的核心需求。课程思政视角认为,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内容。在数学中,家国情怀可通过数量背后的社会意义、图形中的文化内涵、数据中的国家发展趋势等切入,建立知识与情感的双重通道。

从认知发展规律看,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具体事物具备较高的感知与模仿能力。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境创设、文化连接与国家叙事,就能有效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家国情怀,激发其内在情感共鸣。此外,现代课程改革强调综合素养培养,家国情怀作为重要育人目标,其实施不应局限于语文或德育课程,而应拓展至各学科体系中,以实现学科间协同育人的整体目标。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政治意识,还需在日常教学中具备细致的观察与引导能力,方能真正落实教学中的价值追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家国情怀挖掘策略

实现家国情怀的有效渗透,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价值挖掘。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虽未明确设置“家国”相关模块,但在教学主题、案例背景、应用场景等方面蕴含着大量可转化的价值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对教材中隐含的文化元素、历史背景或社会应用情境进行深度挖掘,使数学内容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在具体语境中展现其与国家、社会的关联。

教材中的数据题目、图表信息、单位转换等内容往往涉及社会统计与生活实践。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国家发展现实的数据资料,如人口变化、粮食产量、交通建设等题材,融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理解国家发展成果与背后的数学逻辑。在图形、几何类内容中,也可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民族图案等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数学美感。通过这些策略,使教学由单一知识传授向文化价值引导转变,实现知识与情感、认知与态度的同步提升。同时,教师还可关注课程进度安排中与传统节日、纪念日等节点的结合,设计更具时代意义的教学素材,使家国情怀的培养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自我期待。

三、课堂实施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构建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了教育目标能否落地。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需要教师打破传统“讲解—做题”的封闭模式,建立开放互动、情境引导、价值融入的教学结构。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国家纪念日、民族节庆或社会热点事件设定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关注。任务实施阶段,则需设计贴近生活又富含价值导向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国家发展脉络。

在教学中应强化语言引导与思维唤醒,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仅关注“怎么解”,更思考“为什么解”“为谁解”“解的意义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讨论,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意识。此外,教师要注重课堂中的情感回应与价值评价,及时肯定学生在思考国家社会问题中所展现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态度,使家国情怀成为课堂常态认知的一部分,而非临时嵌入的装饰内容。课堂的互动过程也可设置具有情境性、讨论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将抽象数学模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从知识到信念”的转化路径。

四、教师素养与教学支持体系的协同发展

教师是课程价值实现的关键载体,其家国情怀的认同水平、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渗透效果。目前部分小学教师在实施家国情怀教育中存在价值把握不准、教学方式单一、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在专业培训与教学支持方面形成系统化机制。首先,应加强教师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论培训,使其明确小学数学中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与融合方法,从思想层面建立价值共识。

在教学能力方面,要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情境创设、跨学科整合、情感评价等教学技能,推动其从“数学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转变。此外,学校层面应构建多元教学资源体系,提供与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相关的数学素材、数字化情境与评价工具,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提供坚实支撑。评价体系亦应适度调整,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变化与责任意识发展,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过程性、发展性、激励性的评价标准,增强其可持续性与实效性。同时,应加强区域教研与校本培训联动机制,让数学教师形成集体备课与经验分享的良性循环,共同探索家国情怀教育的长效机制。

五、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既是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育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通过内容挖掘、课堂设计、师资建设与支持保障的系统推进,数学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双重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国家的热爱与社会的责任感。未来应持续深化小学数学课程的价值内涵研究,推动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支持与理念更新,为构建既有逻辑深度又具情感温度的数学课堂提供坚实基础。唯有如此,家国情怀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生根发芽,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黄玉春.家国情怀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路径[J].吉林教育,2025,(13):68-70.

[2]张红霞.微探小学数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家长,2020,(18): :128+130 .

[3]余清玉.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讨[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5(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