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味到ICU:一个野生菌中毒患者的 24 小时
李丽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650000
前言
每年夏秋季节,野生菌凭借其独特风味登上人们的餐桌,成为备受喜爱的美味佳肴。然而,误食毒蘑菇可能引发严重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借助一位患者的真实经历,详细阐述野生菌中毒48 小时内的病程发展、临床表现、救治措施以及预防方法,希望能够提升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知,增强防范意识。
引子:一顿“ 鲜美” 的晚餐
傍晚 6 点,云南曲靖的赵先生满心欢喜地从山上采回一篮洁白的野生菌。妻子精心用大蒜爆炒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菌子入口鲜嫩爽滑,还带着丝丝回甘,赵先生不禁感叹:“ 这才是真正的山珍啊!” 然而,仅仅 6 小时后,这场看似美好的晚餐却急转直下,变成了一场可怕的噩梦。
0-6 小时:潜伏期,毫无征兆的美味陷阱
赵先生一家享用完美味的晚餐后,最初并未感到任何不适。实际上,野生菌中毒的潜伏期因毒蘑菇种类的不同而差异巨大,比如红菇、乳菇等胃肠炎型毒蘑菇,通常在10 分钟至2 小时内即可出现症状;毒蝇伞等神经精神型,15 分钟至6 小时内可能让人产生幻觉,或表现出兴奋、抑郁等精神状态;而肝损害型,如致命鹅膏,发病时间更为滞后,往往在6 至12 小时后才出现症状,且初期仅有轻微恶心,很容易被人忽视[1]。赵先生一家误食的,很可能是一种含有鹅膏肽毒素的剧毒菌。这类毒素极为顽固,高温烹饪也无法将其破坏,而且潜伏期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警惕。
6-12 小时:急性胃肠炎期——“ 只是吃坏肚子?”
午夜12 点,赵先生突然开始剧烈呕吐、腹泻,一家人都出现了类似症状。他们以为只是普通的食物中毒,自行服用了止泻药后便躺下休息,期待症状能够缓解。但实际上,这正是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的典型表现。中毒的第一阶段即胃肠炎期,患者会出现剧烈呕吐、水样腹泻以及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肠胃炎极为相似,极易造成误诊。更为危险的是,随后还会进入一个“ 假愈期” ,通常在 1 至 3 天后[2],患者的症状会暂时得到缓解,让人误以为身体正在康复,而此时毒素却在悄然无声地攻击肝脏,一步步侵蚀着患者的健康。
12-24 小时:假愈期——致命的平静
第二天清晨,赵先生的症状明显减轻,甚至能够下床活动。家人见状,都松了一口气,以为只是普通的食物不耐受,并未放在心上。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毒素已经进入血液,肝脏正在遭受不可逆的严重损伤。鹅膏肽毒素会抑制RNA 聚合酶,致使肝细胞坏死,肾脏、心脏、神经系统等也可能受到牵连。而患者在这一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是身体内部器官的“ 暗流涌动” ,生命正面临着巨大威胁。
24-48 小时:肝衰竭爆发——从“ 好转” 到ICU
第二天傍晚,赵先生的情况急转直下,皮肤突然发黄,尿液颜色变得深如浓茶,家人见状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肝功能已经濒临崩溃,转氨酶急剧飙升,凝血功能丧失,黄疸迅速加重,同时还出现了多器官衰竭的症状,肾脏无法正常排尿,血小板数量骤降,随时都有大出血的风险。医生最终确诊为急性肝损害型毒蕈中毒,这种中毒的死亡率为 12.5%~100% ,其中黄盖鹅膏死亡率为 12.5% ,假绿头鹅膏死亡率为40.0% ,致命鹅膏死亡率高达 100%[3] ,情况十分危急。
ICU 中的生死救援
赵先生被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医疗团队迅速启动“ 四步救命方案”展开全力救治。首先是血液净化(DPMAS + CRRT),利用“ 人工肝” 技术清除体内毒素,暂时替代已经衰竭的肝脏工作;接着进行血浆置换,换掉含有毒素的血液,补充身体急需的凝血因子;同时还要配合使用青霉素G、水飞蓟素等解毒药物,虽然这些药物并非特效解毒剂,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肝脏修复;此外,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药方剂加速体内毒素排出,稳定内环境。经过12 天争分夺秒的抢救,赵先生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此次中毒给他的肝脏留下了永久的损伤。
为什么有些人活下来,有些人没能撑住?
在成都某医院,24 小时内收治了3 名儿童蘑菇中毒患者,最终2 人成功存活,1 人却不幸离世。分析其中的关键差异,首先是就诊时机。存活下来的孩子在“ 假愈期” 前就接受了洗胃、血液净化等治疗,及时清除了体内毒素;其次是毒素类型,鹅膏肽类(肝损害型)毒蘑菇的致死率最高,而胃肠炎型毒蘑菇通常可以自愈;最后,个体差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儿童、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重症,在面对毒素攻击时,往往难以承受。
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想要避免野生菌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 不采不食” ,民间流传的“ 看颜色、试银器、加大蒜” 等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毒的方法,其实都没有科学依据,不可轻信。发生中毒后,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马上催吐,并妥善保留菌子样本,以便送医后医生能够准确判断中毒原因。也要特别警惕“ 假愈期” ,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一定要前往医院监测肝肾功能,切不可掉以轻心。
结语:美味与风险仅一线之隔
野生菌无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馈赠,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觑。赵先生的经历为我们敲醒警钟:目前并没有 100% 安全可靠的野生菌鉴别方法,为了自身的生命健康,最稳妥的策略就是坚决不食用野生菌。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务必将安全放在首位,不要让一时的疏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Vaibhav V, Meshram R, Yashpal S, et al. Mushroom poisoning: a case serie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ase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J]. Cureus, 2023, 15(5).
[2]Yuan Y, Zhang Y, Zhou J, et al.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Reported Mushroom Poisoning Incidents—China, 2012–2023[J]. China CDC Weekly, 2024, 6(51): 1360.
[3]Zhang Y, Fu Y, Zhu H, et al.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12 Mushroom Poisoning Patients—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016–2023[J]. China CDC Weekly, 2025, 7(19):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