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助力教育教学“增质减负”
崔小鹰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
摘要:
在“双减” 政策下,要实现教育教学“增质减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锤炼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将助力“增质减负”。通过对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课堂语言问题,进行实例分析及讨论,提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即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样才能合理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当学习质量提高 ,那么一些繁琐重复且已经掌握的练习,以及校外的相关培训就可以相应减少,从而实现“增质减负”。
关键词: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增质减负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出台后,随即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学校在严格执行“双减”政策下,还要做到“增质减负”。这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就需要想尽办法从教育教学各方面入手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语言基本要求大相径庭,但又各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在这些学科中,数学作为一门集抽象、逻辑、精确、广泛、统一、创造和应用于一体的学科,他需要的就是严谨、缜密。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实施要求就更高了,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增强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会,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就成为了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槛,而这道槛的一些门道有哪些共性,是需要我们去探究一下,总结一下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智力提升的体现。尤其对于教育而言,“言传身教”,“言”字打头,重要性不言而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传授知识、表达一些思想情感时所用的语言,具体形式包括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提出和讲解问题、评价反馈等等。作为教师语言要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情感和简洁明快的节奏感以及鲜明的教育性。而对于数学教学语言,更有其侧重点和特点。在当前,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哪些语言问题,怎样解决,我们需要做到哪些,这里我们将一一探究。
一、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教学语言中出现不够严谨或者知识性错误。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都很清楚数学就是一门“一是一,二是二”的学科,他对于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探索途径和方法,但是最终是“万究归一”的结论,对于未知领域,我们不去讨论,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着基础教学,这些都是已经形成共识的结论,我们需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习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教学中,我们会听到教师在不经意间出现一些不严谨的表达,甚至是数学问题知识性错误。比如:“两条直线的关系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尽管在小学阶段,我们讨论的范围就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不说清楚,他是不明白什么是同一平面,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让语言完整并严谨,甚至必要时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和解释一些知识,让学生至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等到初中来质疑小学教师是不是教错了。而在教学中出现数学问题知识性错误,则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数学功底问题和原则性的问题。教师需要对整个阶段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对于还不太明确的知识点要弄清楚弄明白再说,拒绝知识性错误,如果发现了,要敢于正视错误,及时纠错。
2、对数学问题的提出不清晰、不明确、目的性不强
培养学生数学的严谨性不但只体现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而是在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探究数学问题时就开始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引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探究,那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实质就是给学生指一条探究的路,路的方向清不清楚,学生会不会走弯路,会不会走错路,就看问题的设计是否清晰、明了,追求再高一点,问题提出还可以具有启发性。曾经听过一节低年级的分类问题的课例,当老师提出:“请同学们将桌面上的扣子分一分类,看谁分得又快又好?”有的学生能够快速按自己想法进行分类,但也出现了有少部分学生不知所措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对于低年段孩子而言,有的孩子领悟力不强,需要教师更多更明确的指导,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先提出:“请同学观察下桌面的扣子有哪些方面不同?”让学生找到不同点,再引领学生按照不同点去分类,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理想一点。所以说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的时候,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还要关注问题的指针性是否简洁明确,尤其要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3、出现生搬硬套、重复啰嗦现象
每一位教师都想把自己的课上好,让学生都听进去,因此会想很多办法来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比如引入丰富的情境、实际操作、生活中的例子、身边的事情等,这个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在有一节课中,教师让同学们调查班级同学的出生在哪个季节,调查统计后发现春季出生的同学比较多,于是教师抒发了对春天美好的感悟,他的想法可能就是想调动一下课堂气氛,但在无形中对其他季节出生的学生心中就可能产生了一个误区:“我们出生的时间不好。”无声胜有声地打击了其他学生。同时有的教师还总担心学生没听懂或者没听进去,喜欢把学生的回答再解读一遍,把自己说的问题多次解读,这样对学生而言就像复读机一样,反复听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但影响课堂的时效,对于学生而言也会产生倦怠感,对于回答问题的孩子而言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说得不清楚,甚至会产生一种情绪:“既然老师还得解释一遍,那我说个大概就可以了”,这些情况的产生都源自于教师想得过多,弄巧成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反复考虑引入的资源是否能够有效帮助并关联到教学问题,如果帮助性不大,就无需考虑,不能生搬硬套。同时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情感,有可能产生问题的话不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需要给于的是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言,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当学生的回答如果需要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寻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而不是教师自己重复或直接补充,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和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向课堂要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一直的追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向课堂语言要质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样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少说废话,注重实效。
1、言之有物即有知识、有思想、有内容。
言之有物,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和内容,表达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底蕴,魏书生先生说过:“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在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下,教师还需要长加水,不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同时多学多听多实践,把课堂中要表达的每一句话科学到位、精准到位、思想到位。
2、言之有的即有目的、有方向
常言说“有的放矢”,数学的课堂不需要空话和大话,讲究的就是明朗、简洁、大气,先确定好要达到的目的,再来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同一个问题,目的不一,就有不同的设计。比如在探究直线、射线、线段特征,三者可否比长短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先关注特征,下结论,那么语言设计上实施的就是:“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区分直线、射线、线段,能量出长度的有哪些?”,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最后得出结果。而如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纠错巩固概念,加深认识,教学上就可以直接出示三条不同长短、不同的线,教学语言上实施的就是:“请同学们通过观察,比一比哪条最长?哪条最短?”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可能直接发现问题是有错的,有的学生可能直接对比出结论,在学生质疑、争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学语言一定是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的。
3、言之有序即有条理、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的学科,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承上启下。数学离不开逻辑,离不开蕴含其中的“序”。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该组织好语言教学,带领学生有序处理数学问题。在低年级最简单的图形观察,如数数章节,数一数图片中有多少只鸟?教师带着学生从上到下一排排数,每一排还需要从左到右数,让学生形成方向上的有序,而到了高年级,就需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如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应用题时,我们引导学生按序走几条思考线:①区分题目中实际量和表关系的分率;②单位“1”是谁?③单位“1”的量是否已知,判断方法④题目求的是哪一个量或者哪一个分率对应的量?学生沿着思考脉络走下来,往往能够清楚分析出题目中各类关系,找到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有序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会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一个有序表达,展现自己思维过程。这样培养下来。学生可以不但只从字面理解,还可以深入到本质,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抓住了逻辑思考的脉络,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4、言之有情即有感情、能激趣。
古人曰:“感人之心,莫先于情。” “情”是搭建教师和学生顺畅沟通交流的纽带,只有带着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真心,才能得到学生的热情的呼应。课堂中还可以掀起一些波澜,教师如果善于把枯燥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再赋予风趣幽默,将给课堂增色不少,但风趣幽默不是调侃,不是嘲讽,把握好度,调控好课堂氛围,这样轻松的课堂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期待的那节课。
教师语言的技术、情感、智慧、魅力等,在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双减”的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将助力提升课堂质量,进而实现教育教学“增质减负”。
参考文献
【1】董惠英、张长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语言》[J]学周刊2022(01)124-125
【2】铁宝柱、朱晓琴 《优化数学教学语言增强教学效果》[J]宁夏教育2000(06)46-47
【3】刘贤桴 《聚焦“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J]数学教学通讯 2023(19) 4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