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早春马铃薯种植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作者

范远贵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中寨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云南 昭通 654603

摘要: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中寨乡地处滇东北高寒山区,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山地地形赋予其早春马铃薯种植显著的季节优势,为更好突破传统种植模式下的技术瓶颈,就需要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完善早春马铃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为高寒山区早春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春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巧家县中寨乡地处云南东北部、云贵高原过渡带,平均海拔987-3380米,荞麦地河贯穿,呈深“V”字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6.5℃,早春(2-4月)平均气温8-12℃,昼夜温差大,偶有倒春寒,极端低温-2℃,年降水量632mm,春季(3-5月)降水占全年20%-30%,多在4月下旬后,易致播种期干旱、生长期涝渍。年日照约810小时,春季光照足。土壤以山地红壤、黄壤为主,pH值4.5-5.8偏酸性,有机质含量1.2%-1.8%,部分坡地土层浅薄(<30cm)、砾石多。传统轮作是“马铃薯-玉米”或“马铃薯-小麦”,部分区域连作致土传病害(如疮痂病)加重。近年,市场对马铃薯需求增长,中寨乡种植规模扩大,但生产存技术瓶颈,需规范科学种植管理,提升产量与品质。

1种植地选择与土壤处理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该优先选择海拔1800-2100米、坡度≤15°的缓坡地或梯田,避风向阳,避免洼地积水,确保土层厚度≥40cm,疏松透气,pH值5.5-6.5,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25-30cm,晒垡15-20天,播种前7天旋耕碎土至粒径≤3cm,结合翻耕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kg+马铃薯专用复合肥(N-P₂O₅-K₂O=12-18-20)50kg+硫酸锌1.5kg,均匀撒施后翻埋至15-20cm土层,针对连作地块,播种前3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亩)拌细土20kg撒施[1]。

2马铃薯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

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早熟马铃薯品种主要有云薯505、希森6号等几种,播种前要做好种薯的处理,播种前15天,将种薯置于15-18℃散射光下晾晒3—5天,促进芽眼萌动,对于个头较大的马铃薯,要进行切块消毒切块重量25—35g/块,每块含1—2个健壮芽眼,切块处理前刀具用75%酒精消毒,切后立即用50%多菌灵800倍液+滑石粉(比例1:50)拌种,晾干至切口木栓化,切块完成之后熟块选用68%精甲霜·锰锌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200进行拌种,预防苗期病害[2]。

3播种日期确定

马铃薯播种作业过程中确保5cm地温稳定≥7℃,当地春季马铃薯最佳播种时间一般为1月25日—2月15日,避开2月中旬倒春寒高发期。

4科学播种

播种时,依地势选方案。平缓地宜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株距25cm,亩密度3500-3800株;坡地用等高线单垄双行,垄宽90cm、沟30cm、株距30cm,亩密度2800-3000株。沙壤土播深8-10cm,黏壤土6-8cm,播后覆土3-5cm。播完做好滴灌带铺设与覆膜,亩需800-1000m滴灌带,单垄双行每条垄面平行铺2条,距种薯行10cm。采用人工或半机械化覆膜,地膜紧贴垄面,两侧压土≥5cm,每5m横向压土防风[3]。

5大田管理

5.1苗期管理

5.1.1水肥调控

大田马铃薯出苗率达80%时首次滴灌,滴灌量10-15m³/亩,湿润20cm深土层,结合滴灌亩施5kg尿素与3kg硫酸钾促根。按“少量多次”原则,每10天滴施1次。苗弱地块结合滴灌叶面施肥,用0.2%磷酸二氢钾与0.1%硫酸锌1:1混合溶液10-15kg,7天喷1次,连喷2次。

5.1.2中耕除草与培土

苗高10-15cm、播种后25-30天,趁雨后土壤湿度60%时中耕除草。可用人工或小型中耕机浅耕5-8cm,清除垄沟杂草,同时向植株基部培土3-5cm,形成“高垄窄沟”增强排水。

5.1.3病虫害防治

苗期重点防早疫病、黑痣病。早疫病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下部叶片;黑痣病用50%氟啶胺悬浮剂1500倍液,每株灌根100mL。药物7-10天用1次,每亩35kg药液,连用1-2次。防蚜虫挂黄板,每亩20片,初期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每亩35kg药液,7天1次,用1-2次。傍晚在植株周围撒5%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kg防控地老虎。

5.2块茎形成期至膨大期

5.2.1水肥精准调控

块茎形成期(现蕾期)保持土壤湿度70%-75%,滴灌量15-20m³/亩,7-10天1次;开花期滴灌量20-25m³/亩,5-7天1次,防裂薯。现蕾期和膨大期分别亩滴施高钾型水溶肥(N-P₂O₅-K₂O=10-10-30)8kg加0.5kg硼砂,每周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与0.1%硫酸镁1:1混合溶液10-15kg,连喷2次。

5.2.2晚疫病综合防控

用孢子捕捉仪或“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如MISPOT模型)监测,连续3天湿度>90%且温度10-25℃时防控。预防期喷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10天1次,用1-2次;发病初期用60%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500倍液加有机硅助剂全株喷雾,7天1次,用2次。主排水沟深≥40cm,支沟深30cm,雨后2小时内巡查清淤。积水超24小时地块人工挖导流沟,喷0.01%芸苔素内酯加0.2%磷酸二氢钾(1:5)10kg缓解涝害。

5.3收获与产后管理

植株80%叶片黄化,薯皮难剥离,块茎比重≥1.08时收获。平缓地用4U-800型收获机,坡地人工挖刨防损伤。收获后阴凉通风处摊晾3-5天,挑出病、伤薯。地窖或冷库储存,温度3-5℃,湿度85%-90%,入库前用1%仲丁胺熏蒸剂消毒。

6结语

早春马铃薯是中寨乡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振兴的关键作物,其高产高效栽培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意义重大。种植时,做到适地适种、精准水肥管理、科学防控病虫害,能显著提升亩产量,助力转变传统种植方式,实现大田规范化管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马铃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启霞.早春马铃薯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20,14(32):65-66.

[2]吴昊,尚文艳,许志兴,等.不同种植带距对早春避温栽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8(24):52-53.

[3]王兴美.早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乡村科技,2018,9(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