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危险作业环境下工程管道开挖与修复技术研究

作者

朱郧峰

江苏捷安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程管道在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管道老化、腐蚀、施工不当等原因,破损和泄漏问题频发。本文旨在探讨危险作业环境下工程管道开挖与修复的技术现状、难点、解决方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危险作业环境;工程管道;开挖技术;修复技术;安全保障;环境保护

引言

工程管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管道长期埋设于地下,受地质条件、施工质量、使用年限等多种因素影响,破损和泄漏问题时有发生。因此,研究危险作业环境下工程管道开挖与修复技术,对于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管道开挖前的准备工作

1.1 工程勘察与测量

在危险作业环境下进行工程管道开挖与修复,首要的步骤便是进行详尽的工程勘察与测量。这一阶段是确保后续作业安全、高效实施的关键,它涵盖了对作业环境的全面理解,包括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地下水位、周围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结构和位置、地下管线的分布等。通过精确的工程勘察,我们能够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如易滑坡区域、不稳定地质或地下结构,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其次,测量工作则涉及对作业区域的几何尺寸进行精确测定,包括管道的长度、直径、走向、埋深以及与其他设施的距离。这些数据对于设计合适的开挖方案至关重要,确保开挖深度和宽度既能满足管道的暴露需求,又能最小化对环境和周围设施的干扰。例如,通过使用现代测量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雷达和地质雷达,可以实现地下管线的高精度定位,避免在开挖过程中意外破坏其他管线。再者,工程勘察与测量还包括对土壤和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测试,如密度、压缩性、承载力和渗透性等,这些特性对于评估土壤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支护方法和预测开挖过程中的地质变化至关重要。在危险环境下,如在软土地基或地震活跃区域,这些特性数据更是不可或缺,因为它们可能直接影响到开挖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1.2 施工方案编制

在工程管道开挖与修复项目中,施工方案的编制将指导整个工程的实施。首先,施工方案的编制应以前期工程勘察与测量数据为基础,确保所有的设计考虑都基于准确的现场信息。这包括了对开挖区域的详细描述,包括地质特性、土壤类型和地下水状况,这些信息将影响开挖方法的选择和支护结构的设计。例如,若土壤稳定性差,可能需要采用更为稳固的支护系统,如地下连续墙或深层搅拌桩,以防止塌方。其次,在传统开挖方法的基础上,方案应考虑引入非开挖技术以减少对环境和周边设施的影响。比如,穿插内衬修复法或喷涂法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更为适合,它们能在不破坏路面的情况下修复管道,降低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施工方案需明确每个技术的适用范围、优点、局限性以及所需设备,确保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再者,对于局部损伤,可能只需局部修复或更换部分管段;线性修复适用于较长的损坏区域,可能需要切割、移除并重新安装管道;而在严重损坏或管道老化的情况下,整体替换可能是最优选择。施工方案需明确每种修复策略的执行流程,包括材料选择、施工方法、质量检验标准等,以确保修复后的管道能满足设计要求。

1.3 物资与人员准备

物资与人员准备是开挖与修复工程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首先,物资准备要确保开挖和修复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工具、材料及应急用品的充足供应。开挖设备应根据施工方案选择,包括但不限于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辆和支护设备,如临时性挡土墙、支撑系统和降水设备。非开挖技术的引入意味着需要专门的设备,如穿孔设备、内衬放置和固化设备、管道清洗和检测设备等。同时,用于修复的材料,如管道、防腐材料、密封剂和临时修复器材,也应提前采购,以备不时之需。此外,安全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头盔、安全带和防护眼镜等必不可少,以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其次,项目团队应包括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他们不仅要具备管道开挖和修复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安全规程和操作程序。在危险作业环境下,团队中可能还需包括地质专家、环境评估员和安全监督员,以提供额外的专业支持。

二、工程管道开挖技术

2.1 传统的开挖技术

传统的开挖技术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和工程技术发展起来的。开挖前,首先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包括确定开挖的起止点、深度和宽度,以及制定有效的支护系统,以防止塌方和地表沉降。传统的开挖方法包括人工开挖、机械开挖,如使用挖掘机、装载机和铲车等。在坚硬的土壤和岩石层中,爆破技术可能被用于预处理工作,以降低开挖难度。然而,这种技术需要严格的控制,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震动和尘土污染。其次,浅层开挖技术在不影响周边设施的情况下,仅对部分土壤进行剥离,以暴露管道。这种方法在修复小型管道或进行局部检查时尤其有效,降低了对交通和环境的干扰。然而,尽管传统开挖技术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它们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成本和对环境的潜在破坏。例如,开挖过程中可能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影响地下水流动,甚至对地表建筑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2.2 非开挖技术

非开挖技术通过最小化对环境和地表设施的干扰,实现了高效、安全且环保的施工。首先,非开挖技术主要包括内衬修复、管道穿插、喷涂修复、注浆修复、缠绕修复以及翻转内衬等方法。这些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在旧管道内部创建新管道,或者修复现有管道的内部缺陷,而非通过传统的挖掘和替换方式。这种技术的显著优点是,它允许在不干扰地面交通和建筑物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大大减少了对公共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干扰。其次,穿插内衬修复法是通过在旧管道内部拖入一根新管道,从而实现对旧管道的修复。这种方法在不破坏地表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并降低了修复成本和时间。另外,喷涂修复技术则通过在管道内部直接喷涂一层高性能的耐磨、防腐材料,修复管道内壁的损伤,显著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再者,内衬非开挖修复技术是另一项关键技术,它利用原管道位置,通过相关技术如拉入法或翻转法在现有管道内部安装内衬,达到修复目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修复管道的内部缺陷,还能增强管道的承压能力,提高其长期稳定性。

2.3 新型开挖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开挖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融合了传统开挖与非开挖的优点,以适应更为复杂和危险的作业环境。首先,利用先进的地下成像技术,如三维地质雷达、光纤光栅传感器和无人机携带的高分辨率摄像头,可以实时、精确地探测地下管道的准确位置和周围环境,从而实现定向开挖。定向开挖减少了不确定性和意外,使得开挖更加精准,降低了对地下管线的误伤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开挖面积,降低了地表的扰动程度。其次,通过遥控或自主导航的机器人,可以在易燃易爆、高辐射或有毒环境中执行开挖任务,减少了人类操作员的直接暴露风险。这些机器人配备了高精度的切割、挖掘和钻孔工具,能根据预设路线进行高效开挖,并且在完成任务后清理现场,确保作业区域的安全。随着微型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微型开挖设备和工具也应运而生,这些设备适用于狭小空间或者对开挖精度要求极高的特殊环境。

三、工程管道修复技术

3.1 常见的修复方法

在工程管道修复中,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直接影响到管道的使用寿命和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首先,局部修复通常涉及对破损部位进行清理、防腐处理,然后使用补丁、密封剂或快速固化材料对漏洞或裂缝进行填补。这种方法成本较低,对环境影响小,适用于不影响管道整体功能的局部问题。其次,线性修复通常需要切割受损的管段,然后安装新管并进行连接,确保修复后的管道连续性和完整性。线性修复虽然比局部修复复杂,但可以更彻底地解决管道的结构性问题,保证修复后的管道性能。再者,整体替换是针对严重损坏或过于老旧的管道的修复方法。当管道腐蚀严重、结构完整性丧失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时,整体替换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涉及到挖掘整个管道,然后替换为新管道,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虽然整体替换成本较高,但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避免长期的反复修复。随着科技的进步,非开挖修复技术如内衬修复和管道穿插等方法在工程管道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内衬修复通过在现有管道内部安装一层新的内壁,可以有效修复和增强管道的强度,这种方法对环境影响小,无需大规模开挖。

3.2 非开挖修复技术

非开挖修复技术在危险作业环境下尤为关键,它们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作业效率,并降低对交通和公众生活的干扰。首先,非开挖修复技术的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穿插内衬法、缩径法、折叠法、翻转内衬法、喷涂法、注浆法和缠绕法。其中,穿插内衬修复法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其操作方式是将新管道拖入旧管道内部,从而达到修复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非侵入性,能够避免对地表的破坏,降低了修复成本和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对周边设施的影响。此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对地下管道进行更新,让管道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其次,内衬非开挖修复技术能够修复内部缺陷,提高管道的承压能力,并增加其长期稳定性。尤其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内衬修复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管道腐蚀、裂缝和堵塞等问题,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作。内衬技术与非开挖修复管道的特性相结合,为后续的加固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工程质量满足更高的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地下管道的检测和修复要求日益提高。非开挖修复技术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首选方法,不仅因为其环保,还因其高效。

3.3 新型修复技术

在危险作业环境下,工程管道的修复技术旨在提升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同时确保修复后的管道具备长期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首先,一种新型的修复技术是智能感知与诊断系统,它利用传感器、光纤光栅等设备实时监测管道内部状况,提前识别潜在的问题,如裂缝、腐蚀或渗漏。这些智能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为修复决策提供精准信息,从而精准定位需修复的部位,减少非必要的开挖,大幅降低修复成本和对环境的破坏。其次,纳米涂层可以提供更强的防腐性能,提高管道的耐久性;而智能材料,如自修复聚合物,能根据环境变化自我修复微小损伤,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得修复后的管道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再者,远程控制和自主操作的机器人系统在危险作业环境下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们能够在有毒、高温或放射性环境中执行修复任务,极大地降低了人员暴露的风险。机器人装备先进的切割、钻孔和修复工具,能精确执行修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危险作业环境下工程管道的开挖与修复技术,分析了传统与非开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介绍了新型技术与材料的发展趋势。通过智能感知、纳米材料、机器人及定向修复等创新技术,提高了修复效率与环境友好性,降低了作业风险。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工程管道修复将更加高效、安全、环保,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俊.市政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2(6).

[2]巨拓,李森.西安市某路段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1):123-126.

[3]孙桃.既有排水管涵常见损伤及非开挖修复技术应用[J].给水排水,2022,58(7):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