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学术内卷氛围对硕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作者

邵丽华

泰国博仁大学(Dhurakij PunditUniversity)泰国曼谷

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是知识与实践创新的关键源头 深刻影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硕士生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行为是衡量 的关键 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硕士生规模持续扩张。2020-2024 年间招生人数从 99.05 增长至 118.57 万人,在校人数从 267.30 万人增长至 341.92 万人[1][2],伴随这一增长趋势,学术资源与竞争需求间的矛盾加剧,学术“内卷”现象愈发凸显。

学术内卷本质上是学术资源供给与竞争需求失衡导致的消极生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硕士生陷入过度、非理性竞争,过度追逐论文发表数量、项目获批等量化指标,却忽视了高质量的学术创新探索[3]。厘清学术内卷对硕士生创新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并制定针对性策略,对推动硕士生全面发展、激发其创新潜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理解学术内卷氛围与创新行为的核心概念界定

“内卷”由人类学家 Goldenweiser 引至文化研究领域,指社会发展模式达特定阶段后,难以向更高层次演进,转而陷入内部精细化重复的状态[4]。在学术领域, 学术内卷 术资源总量有限、竞争规则趋于固化时,个体或群体为争夺稀缺学术资源、获取竞争优势评价, 竞争形态。其核心特征有三:从竞争方式来看,表现为过度投入时间精力于 、 低价 个记2 数量开展低水平重复研究);从竞争目标来看,聚焦短期可量化指标,忽视学术研究本质价值与长远意义;从竞争后果来看,既加剧个体心理压力与焦虑,又造成学术资源错配,抑制学术系统整体创新活力。

(二)创新行为的界定

对硕士生而言,其创新行为是动态过程,既包含科研中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学术构想,也涉及主动推广构想,并通过系统实践转化为实际学术成果的全链条[5]。创新行为具体体现为:创意生成,即在理论学习或实践中,发掘新研究问题、提出独特视角或搭建新颖理论框架;创意推广,即向导师、同行展示阐释创新构想,以获取认可与支持;创意实践,即设计合理方案、开展严谨实验或调研,将构想落地,形成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专利等有价值成果。

三、学术内卷氛围对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机制

资源保存理论提出,个体具有对自身资源进行留存、维护及进一步获取的内在倾向[6]。当个体处于压力环境中,无法补充或获取更多资源,会倾向于优先保全现有资源,进而主动规避那些具有较高风险的创新类活动,以减少资源可能遭受的损失。学术内卷氛围作为一种资源高度竞争的学术环境,从多个维度对硕士生的创新行为产生抑制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一)资源过度消耗,挤占创新投入

创新行为是一种高资源消耗的活动,需要硕士生投入充足的时间、精力进行深度思考、文献研读、实验设计与验证等。然而,在学术内卷环境 优势,往往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可快速量化的短期目标上。例如,为了在 度低但创新性不足的课题,而非那些具有突破性但需要长期投入的 向, 向“指标达成端”错配。当个体的资源持续被消耗在低水平的重复竞争中时, 的长期、高强度投入,从而导致创新行为的频次与质量下降。

(二)心理压力累积,抑制创新动力

学术内卷氛围会持续激活硕士生的“社会比较心理”,引发焦虑、挫败感、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的累积,进而对创新动力产生双重抑制[7]。从动机层面看,长期的竞争压力会使硕士生的学术动机从“内在探索需求”转向“外在结果焦虑”,即原本对学术问题的好奇心被“怕落后、怕失败”的担忧取代,内在创新意愿显著弱化,从而导致放弃需要长期试错的创新构想,转而追求“稳出成果”的短期目标。

(三)竞争目标异化,偏离创新方向

正常学术竞争以“学术价值提升”为核心,学术内卷则借“量化指标至上”的评价逻辑,使硕士生竞争目标发生异化,其学术行为脱离研究的突破性、前瞻性与应用价值,转向围绕论文数量、发表速度、期刊等级等短期指标展开。这种异化引发创新方向偏离:一是创新前瞻性缺失,因聚焦短期目标,缺乏学科长远研判,难开展长期研究,成果多为微小改进;二是创新价值观扭曲,在“够数量即毕业”“有论文即占优”潜规则下,部分硕士生将“完成指标”等同于“实现创新”,制约创新质量。

四、缓解学术内卷氛围对创新行为负向影响的解决策略

针对学术内卷氛围对硕士生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需要从高校管理、评价体系、学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入手,采取系统性的解决策略,营造有利于创新行为开展的学术环境。

(一)优化高校学术资源配置与管理

高校作为学术管理主体,需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减少非理性竞争,为硕士生创新提供保障。首先,匹配研究生规模增长,加大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科研场地等投入,以缓解资源紧张、支持创新性研究开展。其次,构建透明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兼顾现有成果、创新潜力与研究长远价值,采用多元评价标准,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例如导师分配需匹配学生兴趣与导师方向,项目申报需提高创新方案权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竞争内耗,为硕士生创新提供充足支持。

(二)完善硕士生评价体系

过度量化的评价体系是学术内卷的重要诱因,完善该体系是缓解内卷、激发硕士生创新的关键。高校需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唯项目”导向。评价内容上,需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与价值”,兼顾成果创新性及学科贡献。如学位授予中降低论文数量硬要求、提升学位论文创新评审权重;奖学金评定纳入科研创新努力、学术交流表现等。评价方式上,采用导师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全面评估创新行为与潜力,引导硕士生聚焦有价值的创新研究,而非盲目追求量化指标。

(三)培育积极健康的学术文化

积极健康的学术文化是缓解学术内卷氛围、激发硕士生创新潜能的重要基石。一是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建立严格学术失范惩处机制,通过课程、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坚守学术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二是鼓励学术自由与批判性思维,尊重学生学术兴趣,支持探索未知、质疑理论、挑战权威;三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竞争焦虑,帮助建立健康竞争观;四是搭建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如论坛、研讨会),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知识融合创新,为硕士生创新提供良好土壤。

五、结论

学术内卷氛围通过过度消耗资源、累积心理压力、异化竞争目标等多种机制,对硕士生的创新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要打破学术内卷的桎梏,亟需高校、导师、社会等多方协同努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评价体系、培育健康学术文化等策略,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行为开展的学术环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5)。2024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周溪亭、魏军、陈淳琳(2022)。大学新生学业内卷与其大学适应的关联:学业内卷氛围的调节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3(5),131-140。[4]Goldenweiser, A. (1936). Loose ends of theory on the individual, pattern, and involution inprimitive society. Essays in Anthropology, 99, Article e104.[5]苏荟、白玲、张继伟(2021)。导师家长式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8(6),57-66。[6]Hobfo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American Psychologist, 44(3), 513-524.[7]陈继文、曾鑫玉、李过、许磊、史更虎、彭顺(2024)。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学习内卷的影响:焦虑的中介与自我肯定的调节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2(6),91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