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林海宏
湛江市遂溪县大成中学 广东湛江 524300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方位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然从单纯的“体能训练”逐步迈向“素养培育”阶段,成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鉴于青少年面临身体活动欠缺、心理压力增大、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等现实难题,国家持续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提出“增强学生体质,推动身心健康全方位发展”这一顺应时代需求的重要议题。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架构、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改进,对一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作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遭遇的突出问题,深入探究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期望以此推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效性、时代性以及育人功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片面,侧重技能忽视素养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状况显示,普遍呈现出一种“重视技能,轻视素养”的倾向。教学内容的设定主要聚焦于体育动作技巧的传授以及体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在整体上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塑造。教师在规划教学目标时,常常以考试所涉及的项目作为指引方向,过度关注诸如短跑、篮球、排球这类竞技技能的操练,却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诸如运动兴趣、健康理念、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育。这样的目标设定存在功利化弊端,致使课堂活动缺乏开放性以及多样性,造成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新课标明确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但当前教学目标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应试趋向,明显不符合新课标所传达的精神[1]。
(二)教学方式陈旧,互动性与学生主体性不足
从教学实际开展情况来看,相当多的体育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模仿、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具有指令性质的教学。这种类似“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参与,也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可能性,对于学生在兴趣和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未能给予充分尊重并有效调动,致使课堂氛围沉闷,互动性不佳。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内容的讲授环节,大多是采用“说教”形式的理论讲解,学生缺少实际参与实践的机会以及情境体验,难以把所学到的健康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健康教育内容匮乏或落实不力
尽管“体育与健康”课程从名称上已然突出了“健康”部分内容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实践当中,健康教育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程度。一些学校或者教师还是把体育课简单等同于纯粹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在心理健康、营养指导、青春期卫生、运动损伤预防等综合健康知识方面的系统传授有所忽略。即使在教学中涉及到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也多数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呈现,或者仅仅是零散的讲解,缺乏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导致健康教育呈现出“形式化”或者“碎片化”的态势。当学生面临生活压力、身体发生变化等实际问题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知和有效的应对方法。这种脱离现实生活、教学形式单一的健康教育方式,难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健康素养以及自我保健能力,与新课标着重强调的“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存在差距。
二、新课标视域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策略
(一)打造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教学目标架构
处于新课标环境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单纯局限于运动技能的习得以及身体素质的增强,其更着重于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全方位的成长。
所以呢,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之际,得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格”这四个层面着手,搭建多元且立体的目标体系。课堂教学不光要引领学生掌握基础动作技能,对于激发其运动兴趣、培育规则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升心理调节能力也得予以重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阶段,谋划层次明晰、目标确切的教学内容,推进“知识 -技能 - 素养”三者合一的发展道路。如此这般的目标转变,有利于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人功效,切实达成“教会、勤练、常赛、会评”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日后的健康生活筑牢根基[2]。
(二)革新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互动以及体验之感
为契合新课标针对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要求,教师应当积极采用诸如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等诸多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讲授 - 模仿 - 训练”的单一模式。比方说,借助小组合作、情境模拟、项目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于真实或者模拟的运动场景中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能够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驱动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完成挑战的进程里构建体育知识架构以及合作意识,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另外,适度融入游戏化元素以及竞赛机制,不光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竞争意识。凭借教学方法持续地创新,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的参与,让课堂更具活力与实践价值。
(三)科学融入健康教育内容,达成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新课标倡导“体育”与“健康”同等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健康教育常常被忽略。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课程整合,将健康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达成“运动 + 健康”双维度的推进。可以在体育活动开展前后安排有关健康知识的讲解,像营养与饮食、运动损伤预防、心理调适、睡眠与生活规律等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展开案例分析与探讨,提高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准。更为关键的是,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记录、体验、总结等形式,助力学生把所学的健康知识转变为日常行为,比如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等。唯有切实将健康教育从“口头讲授”转变为“行为指引”,方可达成新课标所着重强调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学目标[3]。
结语:在新课标的引领指引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正经历着从“侧重技能”到“侧重素养”的深度转变。教学策略的优化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更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步骤。本文通过对当前教学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策略的构建,进一步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教学方向。展望未来,教师需要持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切实做到依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教学,同时强化健康教育与课程的融合,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运动能力培养的需求,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真正得以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武宇娜.新课标视域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高考,2025,(05):173-176.
[2]左鑫睿.新课标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23):59-61.
[3]林金坂.新课标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3,(3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