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中的信息流优化研究
张恺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调度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流是保障运输安全与效率的核心支撑,其优化需突破传统信息交互模式的局限性。当前,信息延迟、冗余与孤岛等问题制约了调度系统的实时响应与协同决策能力。信息流优化需兼顾技术升级与制度创新,通过数据驱动的闭环管理实现调度系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的范式跃迁,为构建新一代智慧调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章对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中的信息流优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流;优化方向
引言
当前,铁路运输领域虽已建立基础信息交互框架,但受制于异构设备兼容性差、数据治理体系缺失及跨部门协同机制薄弱,问题日益凸显,亟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信息流架构,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打通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反馈的全流程堵点。
一、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流的基本构成
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流由采集、传输、处理三层次构成。采集层通过列车定位装置、轨道传感器等设备实时获取运行状态、设施健康度及客货流数据。传输层依托光纤/无线通信网络与数据交换平台,搭建高可靠传输通道,实现车站、调度中心与列车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处理层以调度系统为核心,集成智能算法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分析,生成运行调整方案与资源调配指令,并通过可视化界面辅助人工决策。三者闭环联动,形成覆盖感知-传输-决策-执行全流程的智能调度体系,保障运输系统的动态优化与协同控制。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延迟
铁路运输调度对实时数据高度依赖,但现有通信网络在复杂地理环境或高峰时段易出现传输波动,导致列车定位、信号状态等关键信息更新滞后。通信协议标准化程度不足与异构设备兼容性差,进一步加剧端到端传输时延。由此产生的信息滞后使调度中心难以及时捕捉异常事件,动态调整车次运行线的窗口期被压缩,尤其在突发故障或恶劣天气场景下,引发连锁性行车干扰,甚至威胁运输安全。
(二)信息冗余
铁路调度数据采集覆盖机车、轨道、供电等多专业,但因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各子系统独立部署传感器与监测单元,导致同一对象被重复感知,如列车位置信息被车载GPS与轨旁设备同时记录。冗余数据在传输、存储环节占用大量带宽与算力资源,且冗余特征识别机制缺失,迫使数据处理层需进行多轮清洗与对齐,显著降低信息流转效率。更严重的是,关键数据被海量重复信息稀释,影响调度算法对运行态势的精准判断,甚至诱发误判风险。
(三)信息孤岛
铁路运输涉及车、机、工、电等多部门协同,但各业务系统因技术标准不一、数据接口封闭,形成纵向层级分割与横向专业壁垒。调度指挥系统与车辆检修平台间缺乏双向数据通道,列车健康状态无法实时反馈至调度端,致使运行图编制与设备维护计划脱节。部门间数据共享依赖人工传递与文件交换,跨系统数据融合需定制化开发中间件,流程冗长且兼容性差。孤岛效应削弱了调度决策的全局视野,尤其在应急处置中,资源调配与指令执行难以实现跨部门高效联动,制约路网整体效能释放。
三、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中信息流的优化方向
(一)构建智能化的实时信息传输体系
优化铁路运输调度信息流的首要方向是提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需整合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络资源,采用低时延、高带宽的传输技术缩短端到端信息交互路径,减少中间节点转发带来的延迟。通过优化通信协议与数据压缩算法,提升关键信息的传输优先级,并建立动态带宽分配机制,确保高峰时段的网络稳定性。引入智能路由技术,根据网络负载与故障状态自动切换传输通道,增强抗干扰能力。在数据采集端,部署轻量级边缘计算节点,对原始数据进行本地预处理,过滤无效信息并提取特征值,减少冗余数据传输压力。构建多级数据缓存与同步机制,在通信中断时仍能维持局部调度功能,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延迟对决策的影响,为动态调度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二)推进多源数据融合与标准化治理
针对信息冗余与异构性问题,需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规范多源数据的采集、编码与存储标准。通过构建全域数据中台,整合来自列车控制系统、设备监测平台、客货运系统的异构数据,利用语义建模与知识图谱技术实现多维度数据的语义对齐与关联分析,消除因系统独立建设导致的数据重复与矛盾。引入智能冗余识别算法,自动检测并剔除重复采集或低价值数据,结合数据血缘追踪技术,明确数据来源与流转路径,确保信息链路的透明可控。强化元数据管理,定义数据的业务属性、时效性标签与访问权限,为不同场景下的数据调用提供精准索引。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与动态修复机制,持续优化数据清洗规则,提升信息可用性,为调度决策提供高可信度的数据底座。
(三)强化智能协同决策能力
在信息处理层面,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自适应的智能决策系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历史运行数据与实时状态进行联合分析,预测列车晚点、设备故障等风险,提前生成多套应急调整预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线路运行动态仿真环境,支持调度指令的预验证与效果推演,降低决策试错成本。开发多目标优化算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平衡运输效率、能耗成本与客货服务需求,实现运行图智能编排与资源动态调配。强化人机协同能力,设计可视化决策辅助界面,将算法推荐方案与调度员经验有机结合,通过交互式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模型参数。建立跨部门协同决策平台,打破专业壁垒,推动车务、机务、工务等系统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联合推演,形成全局视角下的最优调度策略。
(四)完善跨系统互联互通架构
破解信息孤岛需从技术架构与制度设计双向发力。技术层面,制定跨系统数据接口标准与开放协议,推动既有系统的兼容性改造,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信息交换中间件平台,实现异构系统间的即插即用式对接。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据共享网络,在保障数据主权与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调度指令、设备状态等关键信息的跨部门溯源与协同验证。制度层面,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与权责清单,明确各部门的数据供给义务与使用权限,破除行政壁垒。开发轻量化数据服务接口(API),支持按需调用其他系统的子集数据,避免全量传输带来的资源浪费。通过构建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分布式数据湖,实现跨域数据的灵活聚合与按需计算,为复杂调度场景提供多维度信息支撑。
结束语
总之,铁路运输调度信息流优化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通过构建智能传输网络、强化数据治理能力、突破系统协同壁垒,可显著提升调度决策的实时性与精准度。数字孪生、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信息流的全链条优化注入新动能,而闭环反馈机制的建立则保障了系统的持续进化能力。未来,随着5G专网、量子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普及,以及跨领域数据标准的统一,铁路信息流将向全域感知、瞬时响应、自主决策方向加速演进。但需注意,技术升级需与管理制度革新同步推进,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与安全防护体系,破解组织协同与隐私保护的双重约束。
参考文献
[1]曹红伟.提升铁路运输调度指挥能力的措施分析[J].中国储运,2023,(12):96-97.
[2]崔睿.提高铁路运输调度指挥能力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中国储运,2023,(12):148-149.
[3]孙飞.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储运,2023,(12):183-184.
[4]周洋.信息化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探讨[J].中国储运,2023,(12):184-185.
[5]刘俊.现代化中国铁路运输调度保障体系深化研究[J].中国铁路,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