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新”视域下赋能学生发展的“红石榴”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健
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强调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生态中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红石榴”为文化隐喻,寓意各民族师生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通过构建融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探索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构建“红石榴”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的核心遵循,而“红石榴”课程体系的构建恰恰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了富有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红石榴”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寓意,将这一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之中,不仅赋予了德育工作以鲜活的生命力,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在文化认同中增强道德修养,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品德素养,这种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全过程的做法,突破了传统德育工作单一说教的局限,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红石榴”课程体系通过挖掘不同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价值认同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红石榴”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通过课程这一教育的核心要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这一课程体系超越了简单的民族知识传授,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各民族文化既有其独特性又相互交融的历史事实[1]。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而“红石榴”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容易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红石榴”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构建起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系统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这一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实践体验,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展演、民族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特长,在体验中提升能力。
二、“红石榴”课程体系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内容整合的系统性问题
“红石榴”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整合,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需要在保持各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融合民族团结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内容[2]。当前学科教学的分科体制根深蒂固,教师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内开展教学,缺乏跨学科整合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简单的拼凑式整合容易导致课程内容的碎片化,难以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民族文化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既要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又要突出中华文化的共性,既要照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难题,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课程内容既有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气息,需要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二)教学方式创新的适应性问题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红石榴”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之与课程理念相匹配成为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红石榴”课程强调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教师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方式缺乏了解与掌握,在组织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经验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教学资源也限制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活动需要相应的场地、设备、材料支持,而许多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班额过大也给教学方式创新带来困难,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开展个性化的指导。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红石榴”课程体系实施成功的关键保障,然而在实践中构建这样一个评价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关注知识掌握的程度,而“红石榴”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升、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这些方面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平衡是一个难题,如何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如何记录与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轨迹,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多元评价主体的协调也存在困难,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如何有机结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如何统一,评价结果如何综合运用,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四)资源配置优化的均衡性问题
“红石榴”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资源保障,但在现实中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成为制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力量的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实施“红石榴”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丰富的民族文化素养、创新的教学能力,而现有教师队伍中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数量有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差距更加明显,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在师资、设施、经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难以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机制不完善,优质的课程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学校,缺乏有效的共享平台与机制,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博物馆、文化馆、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对接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红石榴”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与措施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红石榴”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中,课程内容的多元融合设计成为撬动整个教育变革的关键支点,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横向整合上,更体现在纵向贯通、螺旋上升的课程架构设计中。学校组建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3]。教师们共同研讨,将散落在各学科中的民族文化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主题式的课程模块,比如在“民族服饰文化”模块中,语文学科负责收集整理各民族服饰相关的诗词歌赋,历史学科探究服饰演变的历史脉络,美术学科引导学生欣赏服饰的艺术之美,地理学科分析服饰与地域环境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内容整合让知识不再是碎片化的堆积,而是形成了立体化的认知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低年级侧重于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中年级注重民族知识的积累与理解,高年级则强调民族精神的内化与升华。
(二)创新实践导向的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成为“红石榴”课程体系落地生根的必然选择,教师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以体验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将每周五下午设定为“红石榴”课程专属时间,打破常规的 45 分钟课时限制,给予充足的时间保障体验式学习的深入开展。教师精心设计各类实践活动,如组织“民族文化周”,每个班级认领一个民族进行深度研究,学生们分组承担不同任务:文化调研组负责搜集该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艺术展示组学习民族歌舞、制作民族服饰;美食体验组尝试制作民族特色美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当地民族文化馆、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带着研究任务,运用观察、记录、访谈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
(三)建立多维立体的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关系到“红石榴”课程实施的导向性和有效性,学校摒弃了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构建起过程与结果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学校开发了“红石榴成长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详细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点滴进步[4]。档案中不仅包含学生的作品集、活动照片,还有自我反思日记、同伴评价表、教师观察记录等多维度的成长印记,评价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体验,学校创新性地引入“展示性评价”,每学期举办“红石榴文化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形式包括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故事演讲、研究报告发布等。评价过程邀请家长、社区代表、民族文化专家共同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网络,评价结果不仅用于学生的学业评定,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课程优化提供方向。
(四)完善协同育人的保障支撑体系
“红石榴”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方位的保障支撑,学校从组织管理、师资建设、资源配置、家校社联动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红石榴”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课程开发部、教学实施部、评价研究部、资源保障部等职能部门,形成了职责明确、协调有序的组织架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实施“种子教师”培养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民族文化专题培训,邀请高校专家、民族文化研究者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分享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资源配置上,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了民族文化体验馆、民族音乐教室、民族美术工作坊等专用场地,购置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教学资源。学
结束语“红石榴”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探索,体现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通过“实·新”视域下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践,该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红石榴”课程体系,不仅有效整合了多元教育资源,创新了育人模式,更为新时代民族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展望未来,该课程体系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冬成,梁宇宁,董家新,等. 西部民族地区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OL].大学化学,1-6[2025-08-31].
[2] 陈恒平,郭云飞. 融入民族传统:以特色大课间活动撬动区域体育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25,(08):39-42.
[3] 周晓兵.民族器乐艺术教育中情感德育的实施策略[N].江苏科技报,2025-04-21(B04).
[4] 薛守文, 张克义.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N]. 河南经济报,2025-01-16(011).
本文系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规划重点课题“实·新”视域下数字赋能“红石榴”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JJB1425057;教育学会 2025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实·新”视域下赋能学生发展的“红石榴”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kt2025030717232739489;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规划重点课题“实·新”视域下数字赋能“红石榴”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HKB142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