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作者

廖苑璇

福建省民政学校

摘要:随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已难于适应时代要求,而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此,通过思政课程,技能实操活动等,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育人工作中,深入分析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的相通之处,探讨工匠精神与德育教学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中职教学,工匠精神,德育教学,实践策略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是建设制造强国,制造强国需要大量高技能型、大国工匠型人才,中职思政课程培育核心素养实质就是培养大国工匠。[1]将"工匠精神"列为制造业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职业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式渗透工匠文化。因此,中职学校做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重视工匠精神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的耦合性分析

(一)、目标一致性

第一,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2]。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包含“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创新”,与德育教学课程中强调的“责任感”“敬业乐业精业”“与时俱进”是高度重合的。第二,德育目标中的“诚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与工匠精神的“契约精神”“专注”都是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基础。工匠精神是中职德育在职业领域的具象化表达,二者其实都是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内容互补性

第一,工匠精神强调对传统工艺文化的继承,内容是偏向于技艺的,而中职德育内容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偏向于人文精神,二者传承上是互补。第二,工匠精神是以技能实操,师徒传承为主,而中职德育是以理论讲授、主题活动为主,二者教学方式上是互补,二者相辅相成,对中职学生的理论和实操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方法共通性

第一,工匠培养方法一般是“学徒-熟手-专家”,而个人品德养成历程一般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二者有共同的特征即长期性和连贯性。第二,工匠培养强调“口传心授”的师徒制,德育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二者都是建立在持续性的教育关系上。因此,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为构建“工匠型德育”的中职生培养体系提供基础性支撑。

三、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当前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渗透表层化:重口号轻实践

部分中职学校以单一的工匠精神教育理论课为主,工匠精神仅作为独立章节讲授,缺乏与实际实操结合,且工匠精神无法真正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阶段。[3]工匠精神的的课程设计,应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目前教学内容学生难以吸收,深入了解,口号化现象严重,停留在标语墙,口号入册的层面,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匠意识。

(二)、课程割裂:德育课与专业课分离

中职教育中目前存在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问题,本质是理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对立表现,导致了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变成“两张皮”。并且在教师群体中,部分专业课老师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德育老师的责任,加剧了工匠精神培养的难度。专业课中的实训考核仍以技能操作达标为主,职业素养占比不足,弱化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三)、评价缺失:缺乏量化考核指标

学生的考核指标存在明显缺陷,仅靠期末实操考核作为评价指标,日常学习行为缺少量化评价,过程性的评价也相对较少。工匠精神是包含精益求精等抽象化品质,而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侧重的是学生的具体实操结果,精神的特质实现精确量化存在较大难度。工匠精神评价体系的量化考核,主观性强,导致抽象精神与具体行为的转换率较低。

四、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渗透路径构建

(一)、课程渗透路径

第一,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安排工匠精神专题模块,增加工匠精神教育的授课量,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工匠精神”有意识的转化为“责任感”“追求创新”“专注”等可衡量的行为指标。第二,在专业课程中,要充分挖掘技能训练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在技能实训中,专业课教师要嵌入行业标准、大国工匠案例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创新求变”等工匠意识。

(二)、实践渗透路径

第一,专业课老师和德育课老师联动教学,举办“工匠精神教研会”,共同设计《工匠理论》课,使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中职阶段,形成“认知—实践—内化”的闭环,实现专业教育有精神,德育教育有实践。第三,借助技能竞赛,形成以赛促"匠德"风气的养成。举办校级“工匠杯”“创新能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承工匠精神。要求学生记录《技能成长档案》,自我分析失误原因并制定改进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精益求进、专注执着的品格。

(三)、评价渗透路径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德育实践导师,通过师徒对话模式传授工匠标准,以及关注学生实训中的职业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分,并作为学生考核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建立"工匠精神"德育学分制,设计三维学分结构,包含工匠精神认知学分、实训实操行为学分、创新成果学分,将专业核心课嵌入三维学分模式,德育教师、专业教师和同学共同评分,将抽象的工匠精神转化成可量化的具体行为指标。

五、结语

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符合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强调的职业精神培养,将抽象化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学生可观测的具体行为是势在必行的,充分发挥德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和专业教学的实用功能。在价值引领与行为养成的双轮驱动下,实现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中真正渗透。

参考文献

[1]韦学鹏,陈思宏.《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中职思政课“三化四环”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西教育,2023,(02):40-43.

[2]郑颖.工匠精神在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路径研究[J].教师,2024,(36):12-14.

[3]薛梦霞,谢仁凤,谭喻天.“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02):110-112.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