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
王涛
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三中学 422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优化。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尝试并推广这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引言:在初中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期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学法是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建构知识的转变。
一、激趣提问,点燃热情
兴趣是支撑学生勇敢探索、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疑”字着手,设计既具启发性又充满趣味性的导学问题。以“问”为线索,引领学生在数学的广阔天地中探寻未知、破解谜题。以“思”为核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热爱数学这一学科。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趣味化的问题,从而点燃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平时会不会看电影?你们是怎么在电影院找到自己的座位的?”紧接着,当学生们纷纷回忆起自己寻找座位的经历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其实,我们找到电影座位的过程,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想象一下,电影院的座位排布,每一行代表了一个‘横坐标’,而每一列则是一个‘纵坐标’。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座位号,比如第5排第6座,我们就能迅速而准确地定位到那个位置,是不是和我们在坐标系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非常相似呢?”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导学问题,如“如何描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某个点?”“如何用坐标系的方式表示班级座位的分布?”等,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奥秘。
二、递进追问,不断拓展
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或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采取一种“步步为营”的追问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思考。这种追问并非简单的重复或机械式的问答,而是蕴含着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精准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通过问题链,教师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理解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以通过递进式追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有一家木材厂,在某天运出去20%的木材后,还剩下41250吨木材,这个木材厂原来有多少木材?”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递进式问题:
1.这个问题中的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
2.这个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3.若将木材厂原有的木材量设置为X吨,那么运出的木材该怎么表示?
4.结合上述关系,该问题的方程式为?
这样递进式的教学问题设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他们在主动思考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生发问,自主思考
学生发问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体现,它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提出问题。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提问和解答。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特征,如两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提出自己对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疑问。在小组内,学生们可能会提出“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如果学生提出了小组内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公开提问,并由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墙”或“疑问箱”,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贴在墙上或投入箱子中。然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或讨论,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四、生活导问,迁移应用
生活导问是问题导学法的最终目的,它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下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哪些物体或图案是对称的?比如,蝴蝶的翅膀、窗户的开关方式,甚至是我们的身体结构,都有哪些是对称的呢?”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要设计一个对称的图案或者装饰,应该如何操作呢?有没有什么规律或者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并学会利用这些性质来设计自己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同时,这种迁移应用的过程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通过激趣提问、递进追问、学生发问和生活导问等策略的应用和实施,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最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猛.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新校园,2024(08):58-59.
[2]梁龙成. 借助问题导学法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 读好书,2024,2(30).
[3]张先娟.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2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