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刘艳

新疆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835811

引言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在新疆,乡村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农耕文明、民俗节庆及手工艺品等丰富内容。乡村群众文化品牌建设不仅是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途径,也成为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品牌建设意识不足、资源整合不够、群众参与度低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新疆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路径及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新疆地区乡村为案例,从实践经验、建设模式、管理机制及优化策略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一、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1.1 乡村文化品牌的内涵

乡村文化品牌是以乡村独特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品牌化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参与度高、社会认知度强的文化标识体系。在新疆,乡村文化品牌既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如民俗村落、传统手工艺、历史建筑,也涵盖非物质文化元素,如民间歌舞、节庆活动和口述历史。品牌建设核心在于整合和规范地域文化资源,通过系统化推广与传播,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市场价值,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双重目标。

1.2 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意义

在乡村振兴中,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有助于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以新疆喀什市巴楚县为例,当地通过“维吾尔民歌文化节”和手工地毯展销,将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当地文化影响力,也带动了旅游和手工艺产业发展。品牌化的群众文化还能够形成独特的乡村标识,吸引外来投资和游客,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1.3 理论基础

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理论、社会参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文化产业理论强调将乡村独特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品牌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参与理论关注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居民参与和社区共建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要求文化品牌建设兼顾生态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发展,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在新疆乡村实践中,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组织民俗表演、开展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方式,形成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品牌模式,不仅保护和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也带动了旅游和手工艺产业发展,体现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价值,为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路径。

二、新疆乡村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新疆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分散性强,需要通过系统化整合实现品牌化。以吐鲁番鄯善县为例,当地整合葡萄文化、火焰山景区、维吾尔族民俗节庆等资源,打造“葡萄文化旅游节”品牌,将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地方经济融合,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整合过程包括资源调查、价值评估、功能规划和品牌定位,使文化资源在品牌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2.2 群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有效的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离不开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通过成立民俗文化协会、手工艺工作室和文化志愿者团队,鼓励村民参与节庆策划、表演训练及产品制作,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众参与机制包括培训、激励、自治管理及反馈评估,确保品牌建设既有群众基础,又体现地方特色。

2.3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文化品牌建设不仅关注文化传承,也应促进经济发展。喀什莎车县通过民族歌舞表演、民俗集市和手工艺品开发,实现文化活动与旅游经济相

结合。通过创意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和宣传推广,形成以文化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链,提高品牌价值的经济附加值,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三、新疆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

3.1 喀什巴楚县民歌文化品牌

巴楚县充分挖掘维吾尔民歌资源,将其打造为区域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年度民歌文化节、建立民歌传承基地、培训年轻歌手等措施,实现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市场化运作。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地区文化影响力,也带动了旅游收入增长和相关产业就业,形成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3.2 吐鲁番鄯善县葡萄文化品牌

鄯善县以葡萄种植历史和民俗文化为核心,打造葡萄文化旅游节品牌。节庆活动结合传统农耕文化、民俗表演和现代旅游营销,形成文化体验和经济收益双重效应。品牌建设强调文化核心内容的突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感以及产业链的延伸性,为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3.3 乌鲁木齐达坂城区民族手工艺品牌

达坂城区通过整合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地毯和银饰,建立手工艺品牌。结合电商平台和旅游市场推广,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品牌建设不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提升了当地手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新疆乡村文化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4.1 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疆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品牌定位模糊、资源整合不足、群众参与不均衡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部分乡村文化品牌停留在活动层面,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评价体系,导致品牌影响力有限,经济效益不足。

4.2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文化资源调查与整合能力,明确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培训、激励和自治管理提升参与度;推动文化与旅游、手工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可持续产业链;建立科学评价和长效管理体系,包括品牌知名度、经济效益、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确保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五、结语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在新疆乡村实践中展现出重要价值。通过挖掘和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群众参与机制、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以及建立评价和管理体系,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群众认同度高的乡村文化品牌。实践表明,文化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经验借鉴。未来,应持续创新品牌建设模式,提升技术支撑和管理能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为新疆及全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顾东升.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J].三角洲,2023,(19):156-158.

[2] 张帅.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路径探析[J]. 文化月刊,2023,(08):95-97.

[3] 李想.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群众文化品牌建设——以“缤纷鼓风青少年打击乐团”群众文化品牌为例[J].文化产业,2023,(13):112-114.

[4] 葛利民,赵艳文,肖英奎.对省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路径的探索——以吉林省文化馆文化活动为例[C]//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 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1 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吉林省文化馆;,2023:638-643.DOI:10.26914/c.cnkihy.2023.00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