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体育的幼儿园舞龙课程情境化实施路径
秦诗颖
清流县屏山幼儿园 福建省三明市 365300
摘要:幼儿园舞龙课程以情境化教学为核心,通过将传统舞龙文化与幼儿体育教育融合,促进幼儿体能发展、文化认知及社会性成长。课程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情境设计为载体,引导幼儿在模仿、合作、创造中掌握舞龙基础动作,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运动兴趣。实施路径涵盖动作设计、文化渗透、多元互动等环节,既强化身体素质,又深化文化认同,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创新支持。
关键词:幼儿园;舞龙课程;情境化
舞龙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运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其动态协作的特点与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高度契合。在幼儿园阶段引入舞龙课程,不仅能通过跑、跳、举等动作提升幼儿的协调性与力量,还能借助情境化教学策略,将非遗文化体验融入运动实践,实现“以体育人”与“以文化人”的双重目标。
一、以幼儿为本的舞龙课程情境设计
(一)游戏化的动作设计促进基础运动能力发展
舞龙课程以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为基础,将传统舞龙动作拆解为趣味性游戏任务,在动态体验中提升运动素养。例如,“小龙钻山洞”游戏要求幼儿双手举龙具弯腰钻过拱形障碍,锻炼上肢力量与身体协调性;“彩虹龙绕桩”通过设置彩色标志桶,引导幼儿手持龙具完成S形跑动,增强下肢灵活性及方向感知能力。动作设计中融入拟人化语言,如“小龙抬头看星星”、“小龙尾巴甩一甩”,将抽象动作转化为具象指令,降低幼儿学习难度。
(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基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构建主题化游戏情境,将运动技能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例如,“小龙送祝福”情境中,幼儿化身“小舞龙队”,需穿越“田野”、跨过“独木桥”、抵达“村庄”完成“送福”任务,在情境中自然融入跨跳、持物跑等动作。情境设计注重多感官联动:龙身缀响铃增强听觉刺激,龙鳞采用亮片、彩绸丰富视觉体验,道具材质选择轻便EVA泡棉确保安全性,让幼儿在沉浸式游戏中主动探索、乐在其中。
(三)文化符号的视觉与体验融入增强文化感知
将舞龙非遗文化元素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符号系统,渗透于课程细节。例如,龙具设计融合传统纹样——用波浪线装饰龙身象征“江河”,圆形鳞片代表“铜钱”,引导幼儿触摸观察并理解“吉祥如意”的文化寓意;在“小龙学堂”环节,通过皮影戏、剪纸动画等可视化形式,讲述“龙王降雨”“双龙戏珠”等传说故事,建立动作练习与文化内涵的关联。活动中特别设置“文化小使者”角色,幼儿佩戴自制龙头头饰,用童言童语向同伴解释“舞龙时为什么要合作”、“红色龙身代表什么”,在角色扮演中深化文化认知。
二、非遗文化体验与团队协作渗透
(一)非遗传承人互动与沉浸式文化感知
将非遗舞龙技艺传承人引入课程,通过“非遗小剧场”形式构建真实文化体验场景。例如,传承人身着传统服饰展示“游龙穿云”“盘龙昂首”等经典动作,幼儿围坐成圈近距离观察龙具摆动轨迹与步伐配合,教师同步解说动作背后的文化隐喻——如“龙身起伏”象征风调雨顺,“龙首高昂”代表昂扬精神。随后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传承人带领幼儿分组练习“摇龙珠”“卷龙尾”等简化动作,手把手传递握杆力度、步伐节奏等技巧。过程中设置“非遗问答”环节,幼儿可触摸龙具上的刺绣鳞片、铃铛等部件,提出“为什么龙要睁大眼睛”“龙须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传承人以故事化语言回应,如“龙眼明亮才能看清方向,带大家走向幸福”。这种“观—学—问—触”多角度互动,使幼儿在身体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激发文化探索热情。
(二)团队协作游戏深化集体意识
设计需要高度配合的闯关式任务,将非遗文化符号转化为协作目标[1]。例如“双龙护宝”游戏:两组幼儿分别操控红、黄两色龙具,需协作完成“龙身搭桥”(两龙交叉成拱形供同伴穿过)、“双龙盘柱”等任务,最终共同守护“宝藏”。活动中强调“龙不离队、人不离龙”的规则,若龙身断裂则需集体“接龙修复”后才能继续。教师通过情境化引导强化团队价值——“小龙们只有心连心,才能像真龙一样飞得高!”进阶版“听音辨位”任务中,幼儿蒙眼跟随队友口令调整动作方向,通过触觉、听觉与空间方位判断完成“盲舞寻路”,在挑战中建立信任与默契,让幼儿直观体会个人融入集体的意义,理解舞龙文化中“和合共生”的精神内核。
(三)文化符号创作与角色化协作实践
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集体创作项目,在动手实践中渗透协作意识。例如开展“我们的神奇龙”主题活动:幼儿分组用环保材料制作龙具,分工承担“龙头设计师”、“龙鳞装饰师”、“铃铛工程师”等角色,过程中需协商色彩搭配、部件连接方式。完成后的龙具由本组命名并赋予“性格”,如“闪电龙跑得快”“彩虹龙爱跳舞”,各组轮流展示创作理念与操控技巧。进阶活动中引入“文化代言人”机制:幼儿扮演“小龙村长”“舞龙队长”等角色,带领团队完成“非遗展演邀请赛”——设计包含鞠躬礼、绕场巡游、造型定格的完整表演流程,邀请其他班级担任“观众评委”,从动作整齐度、创意性等维度评分。共创、共演、共评让幼儿在文化表达中体验分工、协商、集体荣誉感,实现非遗传承与团队意识的双向渗透。
三、多元互动拓展课程实施场域
(一)家园协同打造文化实践共同体
将舞龙课程延伸至家庭场景,通过亲子任务构建“园所—家庭”联动模式。例如,设计“家庭舞龙创意赛”:家长与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共同制作迷你舞龙,录制家庭版舞龙秀视频,展示绕桌巡游、沙发跳跃等趣味动作,在班级群分享并投票评选最具创意小龙队。活动中同步开展祖孙话民俗环节,邀请祖辈讲述记忆中的舞龙故事,如“村里舞龙求雨”“元宵夜火龙巡游”,幼儿用绘画记录故事片段并制成“家庭文化手账”。让家庭成为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与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形成教育合力。
(二)社区资源激活社会性学习网络
依托社区文化空间拓展课程实践场域,增强幼儿的社会角色体验。例如,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合作开展“老少同乐舞龙会”:幼儿与社区老人组队练习基础动作,老人传授传统舞龙口诀,幼儿教老人使用现代道具,最终共同完成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表演[2]。活动中设置“街头文化采访”环节,幼儿佩戴“小记者证”,在教师带领下采访围观居民:“您小时候看过舞龙吗?”“您觉得我们的龙漂亮吗?”,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与文化传播意识。在真实场景中进行舞龙巡游,接受观众掌声与建议,从课堂演练转向公共展演,深化文化自信与责任感。
(三)跨领域联动构建多维体验生态
打破学科边界,将舞龙课程与艺术、科学等领域深度融合,创设多元互动体验。例如,在艺术领域开展“舞龙光影秀”:幼儿用透明彩膜、手电筒改造龙具,在暗室中舞动形成流动的光影图案,同步配乐朗诵自创童谣,实现运动、光影艺术与语言表达的交织。科学领域则设计“小龙工程师”项目:引导幼儿探索“如何让龙身更灵活”、“怎样舞动时铃铛更响”,通过观察、实验优化龙具设计,构建跨学段互动学习圈,拓展课程的社会化维度。
四、结语
幼儿园舞龙课程通过情境化设计,将体育锻练与文化传承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活动。在舞动龙具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力量、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提升,更通过团队协作、文化探索与社会互动,构建起对传统非遗的深层认同。这种融合运动、文化与社会学习的创新模式,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健体、润心、铸魂”的三维路径,使传统体育在当代学前教育中焕发新生机。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传统文化浸润,项目活动赋能——以大班幼儿《舞龙》活动为例[J].2024(2):319-321.
[2]史颖珂.民间游戏——舞龙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探究与运用[J].儿童绘本,2023(11):009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