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样性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价值与实践
何佑
大理州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大理671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风景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愈加显著。植物作为园林构成的核心要素,其多样性不仅体现了自然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通过合理利用植物多样性,城市园林能够在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文化价值等层面实现统一,从而推动城市向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植物多样性在风景园林中的价值
(一)生态价值
植物多样性是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支撑。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同时,不同叶型和冠层结构的植物在滞尘降噪方面具有差异化作用,共同提升环境净化效果。在调节气候方面,乔木、灌木与草坪形成的多层次植被群落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此外,丰富的植物群落为鸟类、昆虫等城市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与食物来源,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二)景观价值
植物多样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直接关系到景观的层次与美感。通过合理配置乔、灌、草等不同植被形态,可以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丰富景观的纵深感与层次感。植物物种的花期差异与色彩多样性,使得园林景观能够呈现四季更替的动态美,避免单调与季节性空缺。例如,春季的繁花、夏季的浓荫、秋季的彩叶与冬季的常绿相互衔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持续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果实、树皮和枝干形态等细节也能增添观赏价值,使景观设计更具细腻与生动感。
(三)社会与文化价值
植物多样性不仅承载生态与景观功能,还具有深厚的社会与文化意涵。许多植物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如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高洁、坚韧与清雅,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元素。通过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不仅能够展现地域文化底蕴,还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此外,多样化的植物景观能够为公众提供环境教育平台,使市民在日常休憩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因此,植物多样性在城市风景园林中,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也是传播文化与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媒介。
二、植物多样性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途(一)乔、灌、草合理搭配,多样化空间布局
通过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群落结构,从而增强生态功能。乔木层在城市景观中起到骨架和框架的作用,其高大挺拔的形态构建了整体空间的轮廓,同时提供遮荫和气候调节功能。灌木层则位于中层位置,能够起到空间过渡和视觉补充的作用,其花果常常成为园林的色彩亮点。草本层以地被植物和草坪为主,既能减少裸地面积,防止土壤侵蚀,又能与上层植被共同形成丰富的生态网络。通过这种多样化的配置,城市园林不仅能够表现出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还能构建出稳定的群落系统,增强抵御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绿化布局中采用“乔—灌—草”复层结构:乔木层有白蜡、国槐等,灌木层有连翘、紫丁香,草本层以苜蓿、早熟禾为主。多层次的群落不仅形成四季分明的景观,还有效降低了噪声与粉尘,为周边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二)优先使用乡土植物,增强环境适应力
物种选择是植物多样性在园林设计中能否落地的关键环节。城市化过程中,外来观赏植物的大量引入固然丰富了景观元素,但也带来水土不服、管理成本高及生物入侵风险等问题。因此,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成为现代园林设计的主流趋势。乡土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已高度适应本地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低维护性。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区,应用本地的耐寒落叶乔木如白蜡、山楂,不仅能增强园林的适应性,还能体现地域特色;在南方湿热地区,则可广泛利用常绿阔叶植物如樟树、桂花,以增强园林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与此同时,物种选择还应注重与环境功能的匹配,如在湿地公园可多植水生植物以增强水质净化功能,在风沙区可选择耐旱耐风的树种以防风固沙。
(三)利用花期、叶色、果实等营造四季景观
园林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随季节而变化的动态美,而植物多样性正是实现这种变化的基础。通过不同物种在花期、叶色、果实及树姿上的差异,可以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连续景观。例如,在春季,通过种植桃花、樱花、玉兰等早花树种营造繁花似锦的效果;进入夏季,则以国槐、梧桐等乔木提供浓荫,搭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形成清凉的氛围;秋季则通过银杏、枫树、黄连木等色叶树展现斑斓的色彩,并利用柿子、山楂等果树增添丰收意境;在冬季,则依靠常绿针叶树如雪松、油松,或常绿阔叶植物如冬青、山茶,为园林增添生命力与活力。动态设计不仅能使景观在时间维度上保持长久的吸引力,还能通过季相更替提升市民的审美体验与文化认同感。此外,在特定区域内进行花木群落的分区设计,例如“樱花大道”“银杏长廊”等主题化空间,不仅能提升景观的识别度,还能成为城市文化符号与旅游亮点。
(四)综合利用生态功能涵养水源、防风固土、改善生境
植物多样性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景观表现,还应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水源涵养方面,乔灌草结合的植被群落能够通过根系固水、叶面截留及土壤渗透作用,增强雨水下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在防风固土方面,植物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紧密,能够显著提升土壤稳定性,特别是在坡地公园和河岸带绿化中,通过种植耐旱耐贫瘠的草本与灌木,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生境提供方面,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能够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栖息地,为鸟类、昆虫及小型哺乳动物提供庇护,进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例如,湿地公园中的芦苇、香蒲不仅美化景观,还为水鸟提供良好的繁殖和觅食环境。上海世博园后续改造的滨江绿带种植了大面积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能有效净化黄浦江沿岸的水质。同时,成片的草丛和灌木还吸引了白鹭、斑嘴鸭等鸟类栖息,兼顾了生态修复与景观观赏的双重功能。
结语:植物多样性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既体现在空间层次的构建与视觉效果的提升上,更体现为生态功能的综合发挥与文化价值的传递。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本土化的物种选择、动态的季相设计以及多功能的生态利用,城市园林能够实现生态与景观的双重优化,推动绿色城市与宜居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林怡.城市绿化项目中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5,57(1):47-49.
[2]钱怡萍.城市公园中植物配置对微气候调节的研究[J].花卉,2025(8):67-69.
[3]李莉. 植物多样性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10: 3481-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