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在绿色低碳经济中的实践运用
王婷婷
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401100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财务体系需适应低碳转型需求,实现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传统财务模式在碳要素计量、环境成本纳入及风险量化等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满足绿色低碳经济的复杂要求。财务共享模式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与智能化手段,重构财务流程,成为企业应对低碳挑战、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关键工具。研究财务共享在绿色低碳经济中的应用,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1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财务共享的内涵
财务共享是依托数字化技术,将企业集团内分散的财务流程进行标准化、集中化与智能化重构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通过组织架构再造与流程优化,实现财务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与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财务共享已从成本中心向战略财务中枢演进,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承担着环境数据核算、碳资产监控等新职能,成为企业 ESG 治理的关键基础设施[1]。
1.2 绿色低碳经济的财务特征
绿色低碳经济要求财务体系具备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能力,其核心特征体现为:碳要素显性化,需构建覆盖碳排放权确权、交易、消纳的全流程会计处理框架,例如将碳配额纳入无形资产核算并动态评估减值风险;成本结构复杂化,传统成本模型需扩展至包含碳税、环保设备折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等环境成本维度,并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收益分析模型;风险维度多元化,需量化气候政策变动、碳价波动、技术替代等非传统风险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例如通过压力测试评估欧盟碳边境税(CBAM)对出口型企业利润表的冲击;信息披露强制化,需按照 TCFD 框架披露气候相关财务信息,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深度融合,满足投资者与监管机构的双重合规要求。这些特征倒逼财务共享模式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迭代升级。
2 财务共享在绿色低碳经济中的实践运用路径
2.1 搭建环境数据中台,实现碳要素全周期可视化管理
绿色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对碳要素的精准计量与动态追踪,财务共享需突破传统数据孤岛,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环境数据中台。首先,通过标准化接口整合企业内外部多源异构数据,包括能源管理系统(EMS)的能耗数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原材料碳足迹数据、环境监测设备的污染物排放数据等,形成统一的环境数据湖。例如,将生产车间的电力消耗数据与电网碳排放因子实时关联,自动计算产品生产环节的间接碳排放量,为碳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支撑。
其次,建立碳资产与碳负债的数字化台账,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实现碳排放权配额的申领、交易、清缴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同时将环保设备折旧、碳税支出等环境成本纳入财务核算体系,形成环境成本与收益的闭环映射。再次,开发碳数据可视化分析模块,通过动态仪表盘展示企业整体碳排放强度、各部门碳责任履行情况、碳减排项目投资回报率等关键指标,为管理层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例如,通过对比不同生产线的单位产值碳排放量,识别高碳环节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
最后,构建碳数据合规性校验引擎,自动匹配国内外碳监管政策要求(如欧盟碳边境税、中国碳市场交易规则),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合规检查,提前预警潜在风险。环境数据中台的搭建,使财务共享从传统的财务数据处理中心升级为环境信息枢纽,为低碳转型提供数据驱动的精准管控能力[2]。
2.2 重构绿色财务流程,嵌入环境风险管控节点
财务共享需将环境合规要求深度融入核心业务流程,通过标准化与智能化手段实现环境风险的源头防控。在采购环节,系统预设绿色供应商准入规则,自动识别供应商的碳排放认证资质、环保处罚记录等环境信用信息,对高污染供应商的采购申请触发强制审批流程,同时对绿色认证产品给予价格优惠或付款周期缩短等激励政策。例如,在采购合同模板中嵌入碳排放强度约束条款,要求供应商承诺逐年降低产品碳足迹,并通过系统自动监控履约情况,对未达标供应商启动惩罚机制或终止合作。
在生产环节,建立能耗限额预警机制,将生产设备的实时能耗数据与预算标准进行比对,当单位产品能耗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冻结相关成本报销申请并推送异常预警至生产部门,督促其排查设备故障或优化工艺流程。在资金管理环节,设立绿色项目专项资金池,通过预算刚性控制确保资金定向用于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低碳领域,同时运用动态贴现模型对绿色投资项目的现金流进行预测,优先支持内部收益率(IRR)高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且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项目。例如,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系统自动计算其发电量、减排量及投资回收期,为项目立项提供量化评估依据。在销售环节,将产品碳标签信息嵌入财务结算系统,根据客户所在地区的碳税政策自动调整报价策略,例如对出口至欧盟的高碳产品附加碳关税成本,引导客户选择低碳替代方案。通过流程再造与风险前置管理,财务共享能够推动企业从被动应对环境监管转向主动构建低碳竞争优势。
2.3 创新绿色绩效评价,驱动全组织低碳协同
财务共享需突破传统财务指标局限,构建覆盖经济、环境、社会维度的绿色绩效评价体系,引导组织资源向低碳领域配置。首先,将环境绩效纳入部门与个人的考核指标,例如将生产部门的单位产值碳排放、销售部门的绿色产品占比、研发部门的新能源技术专利数量等指标与绩效奖金挂钩,形成自上而下的低碳责任传导机制。同时,设计碳积分激励制度,对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提出绿色创新建议等行为赋予积分,积分可兑换培训机会、晋升优先权等非货币性奖励,激发全员低碳参与热情。
其次,建立绿色投资回报评估模型,在项目立项阶段即测算其全生命周期碳减排量与财务收益,优先支持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项目。例如,对余热回收项目,系统自动计算其减少的煤炭消耗量、二氧化碳减排量及节约的采购成本,同时评估设备维护费用、折旧摊销等支出,最终生成净现值(NPV)与内部收益率(IRR)等决策指标[3]。
再次,构建碳信息披露自动化系统,按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等国际标准,自动抓取环境数据中台的相关信息并生成 ESG 报告,确保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比性。例如,系统可自动计算企业 Scope1(直接排放)、Scope2(间接排放)、Scope3(价值链排放)的碳排放总量,并对比行业基准值展示减排进展,满足投资者与监管机构的合规要求。
结语:
财务共享在绿色低碳经济中的实践运用,标志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搭建环境数据中台、重构绿色财务流程及创新绿色绩效评价,财务共享不仅提升了企业碳要素管理与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更推动了全组织低碳协同与资源优化配置。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绿色低碳政策的持续深化,财务共享模式将进一步完善,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与经济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龚羽.新质生产力赋能财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5,(20):165-168.
[2]吴琴娣.财务共享下企业资金管理现状与优化[J].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25,(12):124-126.
[3]杨倩倩,林红珍,郑弘.低碳经济下智能共享财务构建路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2,(08):38-39.
作者简介:1995.01,女,汉,市,大学本科中级会计(会计师),财务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