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分层级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张娜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3

作为糖尿病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足的病因主要是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足部疼痛、皮温降低与麻木等症状,需积极干预,否则,将容易引起足部并发症[1]。本研究将着重探究糖尿病足用分层级延续护理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 2023 年 5 月-2025 年 4 月接诊糖尿病足病人( N=72 ),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 组。试验组(女15 人、男21 人)年龄跨度44-84,均值(58.22±3.14 )岁。对照组(女 14 人、男 22 人)年龄跨度 45-85,均值(58.76±3.09 )岁、各组上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向病人普及糖尿病足知识;观察病人足部溃疡情况;正确指导病人用药;检测病人血糖。

试验组增加使用分层级延续护理,详细如下: ① 对延续护理小组进行建立,并对组员进行分层,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层级,对组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当中,护士长是小组组长,主要负责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统筹,而主管护师则需要负责病人的随访及指导工作。 ② 组建微信群,并邀请病人入群,目的是实时在线解答病人提问,向病人推送健康资讯,鼓励病人在微信群中分享治疗心得。 ③ 病人离院后,每隔 1 周进行 1 次电话随访,每个月进行 1 次家访,需详细询问病人的康复及用药情况,了解病人血糖控制效果,同时向病人提供足部、饮食与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如:严格限制病人盐分、糖分与脂肪的摄入,要求病人吃少油、清淡且富含营养的膳食,不吃甜腻、刺激与生冷的食物。告诉病人要戒烟酒,要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告诉病人要穿舒适且宽松的鞋袜,注意检查查看足部有无水疱、伤口与红肿等情况。建议病人每日睡前用温水清洗足部,并在清洗后,涂抹适量质地较为温和的润肤霜。嘱病人修剪好脚指甲,每日适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强化血糖监测力度,积极控制血糖。

各组的干预时间都是3 个月。

1.3 评价指标

评估时间均安排在末次干预时。

① 对各组中出现皲裂等足部并发症的人数进行统计。② 各组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定从健康认知、自我责任感与自护技能等方面入手,分值 0.172 。病人的得分越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就越强。③ 各组生活质量的评定用sf-36 量表,分值 0.100 。病人的得分越高,其生活质量就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针对本次研究中所列出的全部数据,在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及处理时都用 SPSS 26.0,在完成统计学分析这项工作之时都用 x2 及 t 这两种检验方式,前者与后者分别检验计数、计量资料,关于上述两种资料的呈现形式:(% )和( )。所得结果展现出来的差异,如若符合统计学标准,可写作 P<0.05 。

2 结果

2.1 足部并发症分析

表1 内足部并发症的统计结果: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ρP<0.05 )

表1: 足部并发症显示表 [n,(%)]

2.2 自我管理能力等指标分析

表1 内自我管理能力和sf-36 的评定结果: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P<0 .05)。

表2: 自我管理能力等指标显示表 (分,x ± s )

3 讨论

临床上,糖尿病足十分常见,具备难治愈与致死率高等特点,并以足部疼痛与麻木等为主症,情况严重时,也需要截肢,会严重损害病人身心健康[2,3]。分层级延续护理乃比较新型的一种护理技术,需要对延续护理小组进行组建,然后再对组员进行分层级,并根据分层级的结果,对组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以提高护理质量。分层级延续护理期间,小组成员需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对病人进行宣教与提问解答,并合理运用家访与电话随访等形式,掌握病人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向病人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以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病人出现足部并发症,从而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4]。

综上,糖尿病足病人用分层级延续护理,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且极少出现足部并发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荣霞,朱晓玲,张雁青,等. 基于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的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血糖控制、治疗依从性及病耻感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24,46(13):2069-2072.

[2] 吴伟林,李修英,殷芳霞. 分层级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24,31(2):302-306.

[3] 季丛清. 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指标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8):128-130.

[4] 王跃滨,张蔓菁,郑旋玲,等. 分层级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5,23(1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