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效课堂构建

作者

宋春青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壶泉小学校 037500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深层变革。构建高效课堂不仅要优化教学结构与策略,更需聚焦学生数学思维、问题解决与实践应用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小学数学学段特点,探讨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结构、教师角色与评价方式的优化路径,明确高效课堂的构建原则与实践策略,助力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变革的基本路径

(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成为课堂设计的核心任务

小学数学课程承载着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与结构建模的初步训练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在问题导入阶段,设计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多个角度尝试建立数学关系模型,在分析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归纳、类比与演绎的初步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解决路径、用符号建构结构关系、用图示表达运算策略,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形成清晰的数学思维模式,为高年级复杂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推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

核心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需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促进者与学习伙伴。教学设计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资源与问题情境,支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方式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评价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增强自主调控意识,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化,全面提升学习内驱力。

(三)课程目标对接素养要求明确教学内容选择逻辑

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需要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体现素养导向与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性、实践性与融合性,不仅涵盖传统知识点,更应拓展现实情境中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应聚焦数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统计意识与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维度,并分层设计实现路径,提升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确保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实践与路径优化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动机

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熟悉且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实际生活经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情境化设计,使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趣味与价值。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中,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小摊位结账等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货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在“统计与调查”教学中,通过家庭用水量调查、同学爱好统计等项目化任务,使学生在收集与分析数据中体会统计的实用性与逻辑性。这种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感,还能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构建以“真实问题驱动”为核心的高效学习场域。

(二)聚焦学生思维过程引导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度建构

高效课堂不应停留在知识结论的传授,而应聚焦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其经历问题提出、方法选择、逻辑推理与结果检验的完整认知历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精心选择具有数学价值的问题作为思维起点,并通过巧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例如,在“平均数”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不同分法是否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分法方案,在数据分析与比较中逐步发现平均数的必要性,并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其计算过程。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要注重多元思维的引导与语言表达的提升,让学生充分表达思路、倾听同伴观点并进行逻辑澄清,从而在互动中实现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课堂评价应关注思维路径的合理性与数学意义的表达准确性,弱化对结果的唯一性关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稳定且可迁移的概念建构系统。

(三)优化课堂结构与节奏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深度

高效课堂的实现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与节奏控制,教师应在课堂组织中实现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反馈及时的教学逻辑。教学设计应围绕“引导—探究—表达—评价”四个基本环节进行系统编排,通过精准设问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合作探究推动思维碰撞,通过展示汇报提升表达能力,通过即时反馈实现学习调控。在课堂实施中要严格控制教学节奏,避免时间分配失衡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思维中断。教师需灵活调整课堂生成环节,对学生表现出的思维亮点及时追问拓展,对理解误区予以及时点拨与纠偏。课堂应预留足够时间用于学生自主表达与思维梳理,鼓励其将零散知识构建为系统理解,避免碎片化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构建“流程清晰、节奏分明、结构合理”的课堂运行机制,确保每一环节都围绕素养目标高效推进,提升学习的深度与质量。

(四)实施多维评价体系激活学生反思能力与持续发展意识

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动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当发挥促进学习的功能而非仅仅筛选能力的功能。在教学中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维反馈为辅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发展潜能。教师应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维度,如数感、运算能力、模型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设计评价指标,采用观察记录、学习档案、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收集学习证据,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度、表达力、反思力进行定性描述。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目标制定与达成分析,增强其评价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从结果关注转向过程重视。在课后可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设定下一阶段目标,构建“学习—评价—调整—再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反思、持续优化、勇于尝试的评价文化,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动力支撑和方向引领。

结束语: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实践应用与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教学情境创设、思维过程引导、课堂结构优化与多维评价激励,构建“学为中心、素养导向、高效推进”的课堂新样态。未来应持续深化课堂改革路径,探索更多契合学生发展规律与学科本质的教学策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真正走向高质量、素养型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菊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建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43(02):42-45.

[2]宁敏.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路径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44(0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