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的"学问"推原与问题反思
翁矫璐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省绍兴市
摘要:本文聚焦现代文学的“学问”推原与问题反思,深入剖析现代文学“学问”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探讨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内在逻辑。同时,对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旨在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助力现代文学在当下语境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文学;学问推原;问题反思
引言: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承载着时代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其“学问”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不仅反映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深入探究现代文学的“学问”推原与进行问题反思,对于理解现代文学的本质、把握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文学“学问”的起源
现代文学“学问”的起源有着复杂而多元的背景。从社会层面来看,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吟风弄月或宣扬封建礼教的工具。现代文学究竟有没有学问?学问几何?是怎样的学问?这些问题不能单从时间长度和历史积累上去判定,而应兼及我们对“学问”这个概念的理解。 《汉语大词典》中,“学问”有“学习和询问”、“知识与学识”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等意思。在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中,传统文学内部的变革需求也为现代文学“学问”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2.现代文学“学问”的发展脉络
2.1早期的探索与奠基
现代文学早期的探索与奠基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文学界面临着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的难题。一方面,要摆脱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吸收西方文学的营养。众多作家和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理念。在文学形式上,白话文运动成为了早期现代文学的重要标志。胡适、陈独秀等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打破了文言文长期占据文学主导地位的局面。白话文的普及使得文学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它为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使文学不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在创作理念方面,现实主义开始成为主流。作家们关注社会现实,以笔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2.2发展期的多元与创新
现代文学发展到中期,呈现出多元与创新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文学领域出现了多种思潮和流派的碰撞与融合。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文学中崭露头角。一些作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尝试用新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精神困境。这种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式,更加关注人的潜意识和内心的微妙变化。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浪漫主义作家强调情感的抒发和理想的追求。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自由和美的向往,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空灵,如《再别康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3当代的传承与变革
在当代,现代文学面临着传承与变革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传承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进行变革。在传承方面,当代文学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许多作家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笔触反映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故事激励了无数读者。然而,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变革。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文学的兴起成为当代文学变革的一个重要现象。网络文学以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庞大的创作群体和多样化的题材,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出版和传播模式,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
3.现代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审视
3.1文学价值取向的偏移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价值取向的偏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逐渐受到过度重视。一些作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迎合市场需求,创作了大量低俗、媚俗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仅仅以娱乐大众为目的。在畅销书市场上,一些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类型的作品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作品往往构建了虚幻的世界,情节模式化,人物形象单一。同时,文学奖项和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一些文学奖项的评选过程中,商业利益的考量有时会超过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这使得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而一些迎合市场的作品却能够获得较高的荣誉。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文学的健康发展,也误导了读者的审美观念,使读者难以接触到真正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3.2创作与现实的脱节
现代文学发展中还存在创作与现实脱节的问题。部分作家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他们的创作往往脱离了当代社会的实际生活,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一些作家过于追求个人风格和艺术创新,忽视了作品与社会大众的联系。这种创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家的艺术探索精神,但却与大众的阅读需求脱节。大众难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从而导致作品的影响力受到限制。此外,一些作家在创作中缺乏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他们更多地关注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情感,描写的往往是一些琐碎的个人情感和小资情调。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困境却视而不见。这使得文学作品缺乏对社会全面、真实的反映,无法体现文学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3.3文学批评的失范
文学批评在现代文学发展中也存在失范的现象。一方面,文学批评缺乏独立性。一些文学批评家受到商业利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他们可能会为了迎合某些作家或出版商的利益,对作品进行过度的吹捧或贬低。例如,在一些新书发布会上,一些批评家为了获取报酬或者维持与作家的关系,给予作品不切实际的高度评价,而忽略了作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在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学流派、风格和创作理念相互交织。然而,文学批评却没有及时建立起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这导致了在评价作品时,往往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一些作品可能因为不符合传统的批评标准而被忽视,而一些缺乏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却因为符合某些新兴的、但不够成熟的标准而得到过度赞誉。
结束语:对现代文学的“学问”推原与问题反思是一个持续且深入的过程。通过对其起源、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现存问题的反思,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推动现代文学不断走向繁荣,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浴洋.知识与行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化”与“去学科化”之辨[J].文艺争鸣,2025,(02):114-121.
[2]荆亚平,周保欣.现代文学的“学问”推原与问题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23,(06):133-140+161.DOI:10.14167/j.zjss.2023.06.006.
[3]刘运峰.每月聚焦现代文学版本谈[J].博览群书,2023,(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