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策略探索
段玉峰
郴州市第十九中学 423000
在体育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根本准则来精心规划与组织。不能偏离这一基准,确保教学方向正确。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贯穿始终,围绕此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提升运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至理名言,深刻揭示了运动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当人们投身于运动之中,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高效运转,力量、速度、耐久力以及反应能力等各项机体机能,都能在持续锻炼中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上的户外活动是一段珍贵且充满活力的时光。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在开阔的天地间尽情舒展身心。他们在阳光下奔跑、跳跃,与清风为伴,与绿草相依。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不仅能让身体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体质,还能有效摆脱亚健康的困扰。当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便如同拥有了坚实的基石,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各项活动和学习中。
(二)促使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初中生正处在身体迅猛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宛如神奇的催化剂,对身体发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所承受的应力就像一双无形却有力的手,轻轻刺激着学生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它能精准地作用于骨骼两端,促使软骨细胞不断拉长,加快钙化的进程,进而推动纵向生长,让学生“蹭蹭”长高。对于肌肉而言,体育锻炼如同一位严格的教练,不断拉伸并锻炼它们,使肌肉变得更加粗壮有力,显著提升学生下肢的肌体能力。不仅如此,运动还能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让身体内部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肌腱和韧带在运动的滋养下,弹性大大增强,关节也变得更加坚固。这就好比给身体穿上了一层隐形的“防护衣”,有效降低了在激烈运动中受伤的可能性,让初中生能够更加安全、畅快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成长。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一)强化师生互动,优化体健学习体验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需把学生的学习体验放在首位,精心构建活力课堂,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以精彩的学习过程深化体验,助力学生不断进步。以新课标为导向,该课程教学要着重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借助有效的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向上、活力满满的课堂氛围,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打破传统师者形象,主动走到学生身边,加强互动交流,如此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要耐心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体育学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以篮球教学为例,单纯进行技能传授,学生吸收的内容有限。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篮球学习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颇高,但不少学生接触篮球少,且性格各异,教学初期常因内向、害羞或缺乏自信,难以与同学有效合作。为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篮球趣味竞赛、小组合作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互动中提升篮球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构建学习情境,助力思维与能力双提升
不少学生把体育简单视为体能运动,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智慧较量。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里,为达成素养育人目标,教师需积极引导,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学习情境,是有效途径之一,它能促使学生投入情感,激发探索与成长的欲望。
以“小足球训练”这一团体项目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把每个小组打造成足球小队。借助合作与竞赛情境,增强学生的团队责任感与归属感。课堂上坚持学练结合,从基础传球技巧教起,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精准配合、相互切磋。先通过小团体训练实现精准射门,再进行小组间竞技,让学生运用复杂多变的控球、运球策略,直观感受足球魅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团队比赛中默契协作。通过模拟比赛和趣味任务,让学生循序渐进提升能力。开展“传球接力赛”,考验传球速度与准确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举办“射门大赛”,鼓励学生精准射门;设置不同小组间的积分擂台赛,为学生提供锻炼提升的机会。同组小伙伴的喝彩与掌声,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斗志,让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实现思维与能力的共同成长。
(三)目标分层教学,契合学生个体成长
初中阶段,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日益凸显,同一个班级里,不同个体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别。体育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依据学生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的差异,制定层级化的学习目标与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学习与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发展需求。这表明,传统“一刀切”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判断教学目标是否与学生能力匹配,并及时调整。
以田径运动为例,对于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设定较高的目标,如提高短跑成绩、挑战更长的长跑距离等;对于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目标可设定为掌握正确的田径技术动作,逐步提升运动耐力;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重点在于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完成基础的田径训练任务。如此分层教学,能让每个学生都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三、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始终将学生的发展需求置于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能力与成长目标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提升身体素质、锤炼意志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生.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分析[J].体育风尚,2024(6):116-118.
[2]潘绍林.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思维课堂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方法[J].天津教育,2024(7):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