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存在主义价值观赋能思政建设:内在逻辑、时代意蕴、现实启示

作者

秦若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4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与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指出这种结合能够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存在主义的视角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介绍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以及技术融合,以构建更加开放和互动的教学环境。最后讨论了丰富思政课程内容的方法,包括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探索、注重人文关怀、强化批判精神和个性化教学。最后,总结了存在主义与思政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强调了这种融合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并提出了关于未来教育实践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存在主义;思政教育;价值观;教学创新

一、 存在主义价值观赋能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存在主义价值观概述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自由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对自身生活意义的追求[1]。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哲学家如基尔凯郭尔和尼采,但直到20世纪中叶,经由萨特、海德格尔、卡缪等人的发展,存在主义才真正成为一股文化和社会现象。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由萨特提出,意指个体的存在并非由任何预设的本质或属性所决定,而是通过个体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个体被视为自由的主体,有能力在没有先验规则或指导的情况下,自我决定其生活的方向和意义。这种思想赋予了个体极大的责任,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焦虑,因为个体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Sartre, 1946)。海德格尔则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存在”本身的问题。他区分了“存在”(Being)与“存在者”(Beings),强调了对“存在”的追问,即对生命、世界和宇宙根本性质的探求(Heidegger, 1927)。海德格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具有意识到自己存在和终结的能力,这种“被抛入世界”的状态使得人必须面对存在的孤独和不安(Heidegger, 1962)。卡缪则从荒诞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个体在面对一个冷漠、无意义的宇宙时的处境。他认为,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一个本质上无意义的世界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荒诞”。然而,卡缪也认为,面对荒诞,个体可以通过反抗、自由和激情来寻求生活的价值。

(二)思政建设的目标与存在主义的契合点

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建设中,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塑造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存在主义哲学,其理念与思政建设的目标在多个层面上存在契合点。

第一,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这与思政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和道德责任感是一致的[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借鉴存在主义观点,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自主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并承担责任。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探讨能促进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与思政教育中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使命。加缪的“荒诞”概念为反思现代社会提供了视角,思政教育可借此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识别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则激发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契合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存在主义教育理念可丰富思政教育方法,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开放包容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提升教育效果。

第二,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这与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目标相契合[4]。在知识传授中,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理论,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价值取向,鼓励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例如,在讨论社会公正问题时,通过多角度分析,让学生形成见解并探讨实现路径。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思政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经历和价值观,教育者应尊重其个性,鼓励表达观点。“存在先于本质”为思政教育提供开放性思考方式,鼓励学生超越传统观念,勇于探索和质疑,形成独立价值判断。教育者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后,存在主义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可激发学生对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 存在主义价值观赋能思政建设的时代意蕴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内容、方法、目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存在主义哲学的引入,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一)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学生个性化发展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个体存在的核心表现[5]。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一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理解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这对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在教育中,学生应被视为具有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的主体,教育者需尊重其个性和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存在主义还强调个体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可设计自主决策的学习任务,如研究性学习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锻炼决策能力,还能学会承担后果。“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启示教育者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质疑和创新,而不仅是接受知识。通过创新思维训练、批判性讨论等活动,可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关注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情感和心理支持。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通过心理咨询、情感教育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情感和想法。最后,存在主义对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的讨论可激发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深层次思考。教育者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通过职业规划指导、社会责任教育等,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鼓励他们在追求个性化发展时关注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

(二)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自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6]。存在主义哲学的引入,为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存在主义哲学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支撑。其核心观点——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呼应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能够强化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存在主义强调"自由选择与责任",这恰与文化自信的实践维度相契合。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情感认同,更体现为主动传承的自觉。教育者应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经典诵读、非遗传承等实践活动,在文化体验中深化认同,在自觉传承中践行责任。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启示我们,文化自信的培养必须立足实践。通过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文化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将抽象的文化认知转化为真切的情感认同。这种实践路径既符合认知规律,又彰显存在主义的教育智慧。在全球化语境下,存在主义对生活态度的探讨,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应对挑战的思想资源。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化交融,在保持文化定力的同时推动创新性发展,使文化自信既植根传统又面向未来。这种开放而坚定的文化态度,正是存在主义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生动体现。

三、 存在主义价值观赋能思政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启发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存在主义关于个体自由、选择和责任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精神[7-8]。

首先,探究式学习是与存在主义理念相契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获取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其次,案例教学是另一种能够有效融入存在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案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角色扮演和模拟演练也是重要的教学创新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选择和承担责任。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立场和观点,增强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交流思想、分享见解的有效方式。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互动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和尊重。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也是一种能够体现存在主义精神的教学方法。PBL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力,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是另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颠倒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阅读材料等自主学习新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提问和深化理解。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技术融合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工具,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技术融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二)社会实践的拓展

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存在主义哲学的引入,为社会实践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7-8]。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自由选择与积极行动,这些核心理念与社会实践所倡导的亲身体验和主动参与具有深层的理论共鸣。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得以直面真实社会的多元面貌和复杂矛盾,通过独立观察、分析和判断,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社会认知体系和价值标准,这不仅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塑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自身行动不断建构的,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时,正是在用具体行动定义自我价值,这种实践经历能显著提升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历史担当。当面临实践中的现实困境时,存在主义所倡导的主动应对和创造性解决的理念,能够激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智慧。更重要的是,存在主义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成长,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人性复杂性的窗口,使其在感受社会冷暖的过程中,培育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共情能力。教育者应当善用存在主义关于社会责任的理论资源,指导学生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思政课程内容的丰富

在思政教育中,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至关重要。存在主义哲学的引入,为思政课程内容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多元和深入的教育体系[8-10]。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选择,这对思政课程内容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探索和意义追问,激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社会责任和个人目标的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关注提示思政课程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现实。教育者可增加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等内容,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培养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公正的关怀,提升社会责任感,形成全面深刻的世界观。存在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为思政课程创新提供动力。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对传统观念和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偏见和局限性,促进自我成长和精神提升。存在主义对个体独特性的重视为思政课程个性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教育者可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

最后,存在主义对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的讨论可丰富思政课程的情感维度。教育者可通过分享个人经历、讨论生活哲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如何在个人选择中体现个人价值。这种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生活智慧和心理韧性。

参考文献

[1]葛贤平. 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几点认识[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2): 42-44

[2]钟帅. 试析存在主义视角下大学教师的教学观[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6): 29-31.

[3]马勇, 唐德海.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32(3): 9-12.

[4]曾水兵, 雷云. 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与反思[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130-134.

[5]张玉静.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学理论, 2017.

[6]魏秋羽.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 科教文汇, 2011 (11): 29-30.

[7]岳燕.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科教导刊, 2014 (12).

[8]耿秀丽.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启示[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28(003): 162-163.

[9]康宏. 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 广东教育: 综合版, 2005 (5): 55-57.

[10]刘方圆.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青年教育的启示[J].科技博览, 2010 (34): 47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