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中的谐波分析与治理技术研究

作者

彭一功

身份证:513902198604011693

摘要:谐波问题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干扰因素,不仅影响电能质量,还威胁设备安全与系统稳定。现代电力系统中非线性负载的大量接入,使谐波源日益复杂,传统的分析手段与治理方法难以满足新的运行需求。本文从谐波的产生机理入手,分析谐波对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典型技术路径,探讨当前谐波治理的主要策略与应用效果,为电力系统谐波控制的技术演进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谐波治理;电能质量

一、电力系统谐波的形成机制与运行影响

(一)非线性负载对电压电流波形造成畸变

电力系统中的谐波主要由各类非线性电气设备引起,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打破了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使输出电流包含多个频率分量,形成周期性干扰波形。整流器、变频器、电弧炉等常见设备在工作状态下会频繁切换导通路径,使得系统中出现畸变波形与高频信号的频繁交叠。这些非基波分量在电网中传输,叠加形成不规则信号,导致电压波形发生扭曲。随着电力电子装置应用范围扩大,谐波的产生频率、传播路径与幅值范围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加大了对系统波形的影响程度,造成供电电压不稳定和电流失真问题日趋严峻。

(二)谐波积累引发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隐患

谐波在电力系统中的长期积累将引起设备运行性能下降和系统电能质量恶化,诱发多种隐性故障与安全隐患。电力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等关键设备在谐波干扰下易出现过热、绝缘老化、铁芯振动等问题,影响其使用寿命与运行效率。发电侧的同步发电机在谐波作用下易发生振荡现象,降低并网稳定性。输配电系统中,谐波会增加线路电阻与电感分量,引起能量损耗与电压跌落,影响下游负载供电质量。继电保护装置与测控系统也可能因谐波干扰出现误动作,降低系统整体安全裕度,增加系统失灵与事故概率。

(三)谐波传播导致电能质量指标全面退化

电力系统中谐波通过电磁耦合与阻抗共振在系统内传播,干扰范围可延伸至多个变电站与用户侧。谐波对系统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是电压畸变率升高,使电能无法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用户侧电力设备运行状态频繁异常。在功率方面,谐波会引起无功功率畸变与负载不均衡,削弱供电能力。在频率控制环节,谐波叠加可能扰乱同步调频机制,打乱频率响应节奏。照明、电机、通讯等敏感设备受谐波影响表现出发热、噪声、频闪甚至功能失效。系统整体的服务能力和供电质量因此下降,制约清洁能源发展与智能电网建设进程。

二、电力系统谐波的治理策略与关键技术路径

(一)基于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技术实现局部补偿控制

滤波器作为谐波治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之一,通过并联或串联方式接入系统中,起到吸收或隔离特定频率分量的作用。在滤波器设计中,主要依靠调谐电容、电感与阻抗网络的组合结构,构建频率响应特性精准的谐振路径,实现对目标谐波频率的选择性衰减。常见的滤波方式包括无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与混合滤波系统,无源方案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存在频率固定与系统依赖性强等缺陷,有源滤波器具备灵活响应、多频段控制等优势,适用于谐波成分复杂、多源耦合的场景。混合型结构则在成本与效果之间实现平衡,提升整体系统的频谱净化能力。滤波器方案在工业现场、商业建筑与电网用户端具有良好应用基础,适用于多种类型非线性负载所引起的谐波问题治理需求。

(二)基于谐波源管理的前端控制技术构建源头治理路径

从源头削减谐波的产生量是一种更具长期效益的治理思路,围绕谐波源管理展开的前端控制技术在结构上依托电力电子装置的改造升级,通过优化电流波形、降低谐波注入比例达到电能质量控制目的。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整流器、变频器、感应电机等设备进行结构优化与谐波优化设计,可以显著减少非线性运行特性所产生的干扰波形。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与电流重构算法在电源输出侧引入,能有效实现电流波形正弦化与无功功率补偿。对负载端的选择性管理策略也被纳入谐波源治理范畴,通过分时运行、负载切换与集中控制等机制,平衡负荷分布,避免谐波在同一时段集中出现。前端控制强调设备源头设计的合理性与负载运行的管理优化,是构建可持续谐波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撑路径之一。

(三)基于电网结构优化的系统性协同抑制机制构建

电网结构中的阻抗特性与拓扑路径对谐波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电网结构的优化调整来增强系统对谐波的抑制能力是一种宏观调控思路。在供电系统设计阶段,应根据节点分布与负载类型配置合理的电压等级与供电半径,避免在谐波易发区域形成局部谐振腔体。对已有系统进行谐波阻抗建模分析,识别高风险传导路径与共振点,实施支路阻尼补偿与节点隔离改造。配电网中的并联补偿装置配置位置对谐波传导方向有显著影响,优化其布设方案可有效削减谐波干扰源的影响范围。构建分层分区的配电结构,有助于局部故障的快速隔离与系统耦合度的合理控制。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将谐波模型嵌入主控算法中,通过数据驱动方式动态调节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构建结构-控制协同响应机制,增强电网对谐波变化的适应性与治理能力。

(四)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智能监测与自适应调节机制

构建高效的谐波治理体系需依托实时监测与智能反馈平台,实现对谐波参数的精准识别与动态响应。在信息平台搭建中,通过布设谐波采集终端、智能监测装置与多维传感器,构建完整的电能质量数据网络,实时获取电流波形、电压畸变率、频率偏移等参数。在监测系统后端配置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模块,对采集数据进行频谱分析、趋势预测与模型学习,及时识别异常信号源与系统运行状态偏差。自适应调节系统根据诊断结果,自动调节滤波器运行参数、重构系统调度策略、优化负载功率分配,实现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监测平台通过与配电自动化系统联动,形成面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谐波数据闭环管理体系,为运维人员提供精准决策支持,降低人为干预与延迟治理的风险。

结束语:电力系统谐波问题日益复杂,已成为影响电能质量与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应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协同并重的理念,结合滤波器控制、设备优化、电网结构调整与智能监测等多维手段,构建响应快速、结构合理、管理高效的谐波治理体系,推动电力系统朝向更加清洁、安全、智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剑锋.电力系统谐波分析方法与滤波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3,51(02):143-150.

[2]吕晓伟.基于源端治理的电网谐波控制策略研究[J].电网技术,2023,47(04):98-104.

[3]张耀中.电力系统谐波监测与智能补偿技术探索[J].中国电力,2023,56(05):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