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如何通过主题阅读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作者

林志坚

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 福建安溪 362435

前言: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其语言学习特点表现为“依赖具象支撑、需要情境关联、渴望互动参与”,本研究聚焦七年级英语课堂,通过文化主题图示法的可视化建构、分层仿写训练的梯度化支持、多模态语境复现的全感官激活,试图破解文化词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难题,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

一、文化主题图示法

英语文化词汇教学中,“脱垂”往往是脱离语境的单纯记忆,比如可以记住“the springcouplets”(春联),却不知道其“祈福纳祥”的文化意义;知晓“red envelope”(红包)的英文,却不知其“偶数代表好事成双”的民间习俗。笔者在七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围绕“春联”的语境,在“春节文化风俗”语境下设计“文化主题图示法”,提出“三层语义图示语境法”,以“春节风俗”为话题的单元为例,设计出“中心词层”:Spring Festival;“第二层”:“Food”“Activities”“Symbols”三个维度,第三层补充具体细节(如“Jiaozi—dumplingsshaped like ancient silver ingots”)。

课堂上,我先呈现空的图表,让学生分组进行填充式学习。第一组填“Food”一栏,看实物(年糕样品)Nian Gao,并和教师一起表演包水饺的动作包水饺,记准语音意义“Jiaozi”;第二组通过表演做贴对联的动作,教师顺势把“paste Couplet upside Down”写在图表上,并告诉学生,这个短语的另一种意思是“福倒”,即“福到”,意指“福到了”;第三组拆开红包实物,让学生用手摸红包上的金色福字,理解“lucky money”,表达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之意。随后学生再根据图表写出“My Spring Festival”文章,即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内化”。

二、分层仿写训练

七年级学 生写作常出现“ 语言断层 ” 问题:要 么套用简单句 式(如“Ilike…Because…”),要么因词汇量不足导致“中式英语”(如“Dragon boat is fast”)[1]。为解决这一矛盾,我设计了“分层仿写训练”,以“Dragon Boat Festival”主题阅读为例,通过“结构模仿-内容替换-创意拓展”三阶段,构建写作支架。

基础层教学中,我选用包含时间顺序词(first/then/finally)、因果连接词(because/so)的范文,设计填空式任务:“First, people (make) zongzi with glutinous rice. Then,they (watch) dragon boat races. Finally, families (hang) mugwort leaves todrive away evil spirits.”学生需根据动词时态和主谓一致规则填空。起初,部分学生因不熟悉“mugwort”(艾草)而犹豫,我通过展示实物图片并解释“It smells strong but can keepbugs away”降低认知难度。

进阶层任务中,学生需替换文化元素创作相似短文。例如将“zongzi”替换为 “mooncakes”,“dragon boat races”替换为“lantern displays”,同时保留原文的连接词和段 落结构。学生王芳在仿写中写道:“First, my mom buys mooncakes with lotus seed paste. Then, we go to the park to watch lantern displays. Finally, we hang red lanterns at home because they mean good luck.”

扩句层要求学生用个人经历充实。学生张浩写到:“My grandpa told me that Qu Yuan’s spirit lives i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So I ate a zongzi and thought of his bravery. I also made a small dragon boat with paper. It was hard, but I felt proud.”这个句子运用了过 去时、情感描写,还通过“made a small dragon boat”展现了创造力。

三、多模态语境复现

初一学生最容易陷入“单刀直入记单词”的泥淖,例如会说“lantern”(灯笼)却不知道“carry lanterns”(提着灯笼)是中秋节赏月的常见行为;掌握“mooncake”(月饼)但不知其“圆形象征团圆”的文化内涵[2]。教师采用“多模态语境复现”的思路,选取主题“Mid-Autumn Festival”下视频+动作+写作的立体输入,加强单词与语境的联系。

教学实践中,我选用 3 分钟动画视频(含嫦娥奔月、家人赏月等场景),设计三步活动:

第一步:视听定位,播放视频时暂停提问“What food do they eat?”(月饼/mooncakes),学生需从视频中捕捉关键信息,如看到角色举灯笼时,大声回答“To celebrate thereunion!”。

第二步:动作强化,选取“carry lanterns”“admire the moon”等动词短语,组织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动作:两人一组,一人举灯笼,一人指月亮,同时重复“We carry lanterns toadmire the bright moon.”。

第 三 步 : 写 作 输 出 , 布 置 任 务 “Write a postcard to a friend about Mid-AutumnFestival”,要求包含视频中的2 个文化元素和 1 个动作描写。

多模态教学模式“多感官协同”利用了低年级孩子容易分心,单纯阅读文本会导致枯燥易疲劳。视频动画的视觉呈现+肢体语言的配合使用+书面书写时的静态输出,从而令“mooncake”“lantern”等词从“记忆”变成了“运用”。在本案例中,多模态教学班级学生写作使用文化词汇的正确率高达 79% ,显著高于单一文本班级 51% 的使用率(提升28% )。可见语言教育要“跳出文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触觉配合帮助学生构建“词-情景-情感”的三维记忆网,当学生边行动边领悟“carry lanterns”的喜悦、边观看边领会“full moon”的寓意时,写作就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自然的表达。

总结:

本研究以七年级英语文化词汇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文化主题图示法、分层仿写训练、多模态语境复现三种策略,验证了情境化、结构化、多模态教学对提升学生文化理解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主题下策略的适配性,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萍.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中学生英语,2025(10):75-76.

[2]王文平.探析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5,(S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