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中的招投标管理与合同风险管理

作者

沈亚南

身份证:110228198810315928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建设项目全过程控制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与执行质量。招投标管理与合同风险控制在造价控制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科学规范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机制能够有效避免成本超支、纠纷频发等问题。本文从工程招投标管理流程入手,深入分析招标文件编制、投标响应策略及评标机制等环节对造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合同条款设计、变更控制、风险识别和结算审核在成本控制中的关键作用,为提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工程造价;招投标管理;合同风险

一、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与策略优化

(一)招标文件编制质量决定工程造价控制精度

招标文件作为招投标工作的基础性文件,直接关系到后续投标响应的全面性与造价控制的有效性。在编制过程中需明确工程范围、技术标准、计量规则与付款方式,确保所有内容具备可比性与一致性。造价控制要求在文件中体现材料、工艺、工期与安全等方面的成本考量,避免模糊条款带来后续工程签证争议。同时,应重视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与详细程度,防止遗漏项导致投标报价失真。通过设置合理的评标办法,引导投标单位依据成本、信誉与履约能力综合报价,实现造价目标与项目质量的双重保障。

(二)投标响应策略直接影响工程成本边界设定

投标人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角色不仅是响应者,更是成本边界的制定者。在编制投标文件时需综合考量工程量清单、合同条款与风险要素,结合企业自身资源配置能力进行成本预测与利润设定。科学的投标报价应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履约能力基础上,尽可能压缩非核心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投标策略中常涉及阶段性报价、分部分项调价、合同附加条款设计等内容,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造价的确定方式与执行风险。通过多方案比选与风险模型分析,可提高投标响应的精度与工程成本控制水平。

(三)评标机制优化实现招标价格与质量的平衡

评标机制的设计需充分体现“质价相符、择优中标”的原则,在满足招标人预算与建设目标的同时,确保中标单位具备良好履约能力。采用综合评分法可兼顾价格因素与技术方案,避免低价中标带来的施工质量下降与后期索赔纠纷。评标标准中应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工期保证措施、技术方案创新与成本节约能力等多个维度指标,通过量化模型进行评分。优化后的评标机制可促使投标单位重视项目成本与价值的匹配,提升招投标过程对造价管理的调节功能。

二、合同风险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防控机制

(一)合同条款设计科学性影响成本控制的刚性程度

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合同是约束项目执行的法律载体,条款设置的完整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成本执行是否具备刚性约束力。条款内容应涵盖工程范围、变更处理、付款节点、材料规格、工期要求与违约责任等核心要素,并在合同附件中列明详细技术标准与工程量清单,以降低解释歧义导致的索赔概率。重点应放在进度款支付比例、隐蔽工程验收方式、价格调整机制等敏感条款上,避免因表达不清引发争议。为增强条款履约能力,可引入履约担保、质量保证金与延期赔偿机制,实现对成本与时间目标的双向锁定。合同条款应避免使用含糊词汇,强化法律效力,确保每一项成本支出具备可验证的合同依据,为造价控制提供法律支撑。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变更管理制度决定造价稳定性

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设计调整、现场条件变化与政策调整等情况,引发合同条款内容的变更。变更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工程造价能否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制度设计需明确变更发起、审批、确认与结算流程,设立统一的变更申请模板与审核标准。管理单位应对每一项变更事项进行成本影响评估,结合市场价格、施工进度与合同原始条款综合判断是否接受变更。制度中应规定变更的最高控制比例与审批权限,防止频繁变更成为突破预算限制的通道。变更管理信息应纳入工程造价控制系统,实现数据留痕与过程可追溯。变更过程的合法合规性是维护成本控制目标不被破坏的重要屏障,是合同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融合的关键节点。

(三)风险识别与量化分析提升合同管理预警能力

识别与预防工程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是造价管理前置控制的核心环节。风险类型涵盖政策法规变化、施工环境不确定性、供应链中断、劳务纠纷及财务违约等多个方面。通过构建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与合同风险评分模型,可在合同签订前对各项条款的执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与分级排序。高风险条款可设置附加保证措施或提高履约监管频次,低风险部分则可适度放宽审查以提高执行效率。在合同履行阶段,应设置信息监测模块,及时采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信号,如付款延误、进度异常与信息不一致等,提前触发预警机制并启动风险应对预案。预警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合同执行的稳定性与工程成本的波动程度,是提升造价控制韧性的技术基础。

(四)结算审核机制标准化确保合同造价执行闭环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最后关口,结算审核的专业性与流程规范性决定了最终成本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追溯性。在实施中,应构建包括资料整理、现场复测、签证审核、变更确认、清单对比、结算草案编制与审核定案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体系。结算审核应依据合同条款及已发生变更数据进行精准比对,重点核查工程量是否符合实际施工、结算价格是否执行合同约定、工程签证是否具备有效凭据。管理单位应建立多级复审机制,由专业造价工程师初审、审计部门复核,并最终形成书面结算报告。为减少人为干预与数据造假,应推广电子化结算系统,通过施工日志、BIM模型、工地照片与传感数据的集成验证工程量,提升审核公信力。在审核过程中,如出现金额争议,应通过合同约定的仲裁机制解决,确保双方利益公平合理。结算结果须形成结算台账并归入项目文档体系,为后续项目成本预测与数据库积累提供基础资料。标准化结算体系是提升工程造价透明度、规避财务舞弊与实现合同闭环控制的重要工具,其在工程实践中应持续迭代优化与制度化推进。

结束语: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质是对资源配置、合同履行与风险防范的全流程动态管理。通过科学招投标流程的设定与系统化合同风险机制的建立,项目单位能够在提升招采效率的同时实现成本可控、质量可靠与风险可预期的目标。未来应强化智能管理手段的融合,提升工程造价治理水平,为高质量建设项目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旭.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风险控制研究[J].工程经济,2023,43(02):45-50.

[2]黄丽.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合同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建筑经济,2023,44(04):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