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李双利 孙小亮
大连市旅顺口区气象局 辽宁省大连市 116000 丽江市气象局 云南省丽江市 674199
摘要:本文对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展开深入探究,精准指出在服务覆盖、技术运用以及产品质量等层面存在的问题。从拓宽服务覆盖范围、增强技术支撑力度、提高服务产品质量等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期望能助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实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现状;提升策略
引言
气象这一自然因素,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就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社会的方方面面。公共气象服务在保障社会平稳运转、推动经济稳健发展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得是否顺心,以及整个社会能否稳定前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大家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所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一、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现状
(一)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在扩展公共气象服务覆盖范围上取得显著进展。全国建立了广泛的气象观测站网络,确保城市和乡镇都能获得气象信息。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有效提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通过大喇叭广播气象灾害预警,增强了农民的防范意识。
(二)服务技术水平有所提升
从技术角度来看,气象部门积极引入各种先进的探测技术,还有数值预报模式。高分辨率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这些高科技设备一投入使用,气象监测变得又精准又及时。数值预报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对天气变化趋势的预测越来越准,为制作气象服务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2016年发射的气象风云四号卫星气象卫星,其所采用的探测技术,给气象服务提供了海量又丰富的数据,让气象工作如虎添翼。
(三)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如今,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天气预报。针对农业、交通、旅游等不同行业,都有专门的气象服务产品。例如,为了促进农业农村建设和发展,更好的安排当地的农时活动,有了农气专业气象服务;考虑到交通出行安全,有了道路结冰、重污染天气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同时,气象科普产品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把气象知识通俗易懂地普及给大众。
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覆盖仍存在盲区
虽说服务覆盖范围一直在扩大,服务对象一直在增加,可还是有一些地方和人群照顾不到。像部分偏远山区,山高路远,很难建设足够多的气象观测站点,海洋区域更是因为面积广阔、环境复杂,观测站点稀疏,这就导致这些地方的气象信息获取不及时,也不太准确。另外,还有一些老年群体,他们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等现代设备,还有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对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渠道不太熟悉,使得气象服务信息没办法完整地传达到他们那里。
(二)技术应用有待深化
虽然气象部门引进了不少先进技术,但是在把这些技术整合起来应用,以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地区气象部门,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暂时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本地化解释应用的能力比较弱,使得预报结果与实际天气情况有所偏差,给大家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便。
(三)服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现在的一些气象服务产品,在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拿行业气象服务产品来说,有些产品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的特殊需求和特点,内容比较笼统,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用户的实际需要。再看气象科普产品,在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也还有改进的地方,有时候不能很好地吸引大众的兴趣,让大家真正学到有用的气象知识。
三、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一)拓展服务覆盖范围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需要加大对气象观测站网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那些观测站点较为薄弱的偏远地区和海洋区域,通过增设更多的观测站点,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取气象信息[3]。同时,合理规划站点布局,确保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广泛且精准,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我们需要想办法创新传播方式,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例如,为了方便老年群体获取气象信息,可以开发专门的语音播报气象服务产品,让他们通过听的方式就能轻松了解天气情况。此外,利用社区宣传栏、公告栏等传统渠道,加大气象信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都能看到,从而提高气象信息的普及率和知晓度。
(二)强化技术支撑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气象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机构和气象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共同攻克气象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让数值预报变得更准确、更精细,从而为气象服务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气象技术人员的培训、保证培训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并且具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改造应用的能力,确保先进技术能够在实际气象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提升服务产品质量
为了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需要深入开展用户需求调研,详细了解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对气象服务的具体需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定制个性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1]。例如,为旅游景区提供专门针对景区景点特色的气象服务,让游客能够更好地安排行程,享受更加舒适的旅游体验。
此外,精心设计气象科普产品,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是提升服务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气象科普活动,如气象知识讲座、气象观测体验活动等,还可以开发一些有趣的气象科普游戏,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轻松学到气象知识,从而提高公众对气象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四、加强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
(一)加强部门间合作
气象部门要和农业、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和农业部门一起研究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为农民提供更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2]。在交通气象服务中,和交通部门共享气象信息,共同应对恶劣天气给交通带来的影响,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气象服务中来。比如,鼓励科技企业开发各种气象服务相关的软件和应用程序,让大家获取气象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社会组织可以参与气象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形式,扩大气象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五、结论
我国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已经实现了服务覆盖范围的扩大、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和服务产品种类的丰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面临着服务覆盖不全面、技术应用不够深入和服务产品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加强技术支撑、提高服务产品质量以及促进部门间的合作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李.气象公共服务能力与管理体系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0):261-262.
[2]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J].丽水市人民政府公报,2017,(01):47-48.
[3]陈兴元.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159-160.DOI:10.14112/j.cnki.37-1053/c.2015.s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