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粘土,大创意
俞洁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
一、小粘土大世界:超轻粘土在幼儿园的教育价值
超轻粘土以“柔软易塑、色彩丰富、安全无毒”为核心特点,完美契合幼儿“以感官探索世界”的认知规律,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材料。在幼儿教育场景中,超轻粘土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促进动作发展:幼儿在揉团、搓长、压扁、粘合等操作中,能精准锻炼手部小肌肉群与手眼协调能力。
2.释放创造天性:粘土的“无固定形态”特性,让幼儿无需受限于“标准答案”,可自由将想象转化为具象作品。
3.实现情感表达:幼儿可通过粘土创作传递情绪,例如开心时捏出色彩鲜艳的“彩虹蛋糕”,想家时捏出“爸爸妈妈和我”的一家人形象,帮助教师与家长理解其内心世界。
此外,超轻粘土活动还能融入语言、科学、社会等多领域教育目标,如创作后讲述作品故事(语言领域)、混合颜色观察色彩变化(科学领域)、小组合作完成场景搭建(社会领域),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二、趣味引领:超轻粘土课程的兴趣培养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美工环境,激发探索欲
1.打造作品展示区:在教室角落设置“粘土小天地”,用透明展示柜摆放幼儿的优秀作品,如小班的“水果家族”、中班的“动物乐园”,并标注创作者姓名与作品创意,让幼儿感受到“被认可”;同时定期更新展示内容,如季节变化时展示“春天的小花”“冬天的雪人”,吸引幼儿主动观察与模仿。
2.优化材料投放方式:将超轻粘土分装在彩色透明罐中,按颜色分类摆放;辅助工具(压板、丸棒、塑料小刀)放在开放式托盘里,贴上简单图示(如压板贴“压扁”图标),方便幼儿自主取用。
(二)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提升参与感
1.故事化导入,降低创作门槛:针对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设计活动。例如在《鹅鹅鹅》活动中,我先讲述“小鹅去河边找朋友”的故事,再提问“小鹅长什么样?我们能用粘土帮它做个小伙伴吗?”随后用慢动作示范“搓圆做身体、搓长条做脖子”的基础步骤,避免幼儿因“不会做”而放弃。从实践来看,故事导入能让幼儿参与积极性更高,且创作时更专注。
2.多样化分享,强化成就感:活动结束后,开展“作品小聚会”:让幼儿将作品放在展示台,用简单语言介绍“我的作品是什么、怎么做的”,教师用便签记录创意(如“陈灵恩的鹅戴着皇冠,因为它是鹅国王”)并贴在作品旁;同时采用“优点式评价”,重点肯定幼儿的努力与创意,如“你给鹅加了小鱼,想法真特别!”“你捏的鹅脖子弯弯的,很像真的小鹅”,而非单纯评判“像不像”,帮助幼儿建立创作自信。
(三)开展家园协同活动,延续兴趣热度
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亲子粘土活动可让兴趣从幼儿园延伸至家庭。例如在“班级花店”活动中,教师提前向家长发放任务卡:“请和孩子一起用粘土制作 1-2 束花,可参考生活中的花型,也可创造‘神奇的花’”;活动当天,幼儿将亲子作品带到班级搭建“花店”,教师为每位幼儿颁发“创意小花匠”奖状,并拍照记录创作过程分享至家长群。
三、创意赋能:超轻粘土课程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路径
(一)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拓宽创作视野
1.融入艺术欣赏活动:结合幼儿园美术特色,每学期组织2-3 次艺术欣赏活动,如带领幼儿参观大厅的“儿童画展”“手工艺品展”,重点引导观察作品的“形状、颜色、细节”,例如欣赏剪纸作品时提问“剪纸的小动物有哪些花纹?我们能用粘土做出这样的花纹吗?”
2.从平面到立体,逐步提升创作难度:针对中班幼儿,设计“递进式”创作任务:初期从平面造型入手,如用粘土在卡纸上贴出“小鱼”(身体是压扁的圆形,尾巴是三角形);中期过渡到简单立体造型,如用“搓圆+粘合”做“小鸭子”(身体是大圆形,头是小圆形);后期挑战复杂立体造型,如在《海底世界》活动中,鼓励幼儿用“空心捏法”做海龟壳、用“剪长条”做螃蟹腿,让作品更具层次感。从教学效果来看,大多数中班幼儿能在 1 个月内掌握立体造型的基础技巧。
(二)以材料创新为突破,激发探索灵感
1.丰富辅助材料,拓展创作可能:除基础粘土外,引入生活化材料,如用树叶做“花朵的叶子”、用牙签做“小动物的腿”、用亮片做“蛋糕的装饰”,让幼儿在组合材料的过程中产生新创意。例如在《生日蛋糕》活动中,幼儿用粘土做蛋糕胚,用毛线绕成“蜡烛”,用亮片贴成“糖霜”,创作出“会发光的生日蛋糕”。
2.捕捉教育契机,引导科学探索:幼儿的“意外操作”往往是创造力的起点。例如中班幼儿季思晨在活动中不小心混合了红色与黄色粘土,发现颜色变成了橙色,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开展《美丽的星球》主题活动:先让幼儿尝试“红色 ⋅+ 蓝色”“黄色 .+ 蓝色”的混合,观察颜色变化;再引导幼儿用混合后的颜色捏“星球”,并添加白色斑点(代表星星)、银色亮片(代表陨石),让幼儿在创作中理解“色彩混合”的科学原理,同时激发“创造新颜色”的兴趣。
(三)以个性尊重为核心,保护奇思妙想
每个幼儿的认知与表达风格不同,尊重幼儿的独特创意。例如在《高迪的房子》活动中,我仅示范“搓长、团圆、连接”的基础技能,不规定房子的形状与装饰;创作过程中,有的幼儿捏出“圆顶 + 滑梯的房子”,有的幼儿用马赛克贴纸装饰“爱心顶房子”,教师均给予肯定:“你的房子能滑滑梯,真方便!”“爱心屋顶真漂亮,住在里面一定很开心!”。
四、主题融合:超轻粘土课程的实践与延伸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整合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将超轻粘土融入主题课程,可让创作更具目的性与系统性,同时深化幼儿对主题的理解。以中班主题课程为例,不同主题下的超轻粘土活动设计需紧扣主题目标,注重技能与认知的同步发展。
主题《我上中班啦》:核心目标是“认识自我与同伴”,设计《有趣的我》《我的好朋友》活动。幼儿用“团圆做头、搓长做身体、压扁做五官”的技能,捏出自己与好朋友的形象,并用不同颜色区分“我的短发”“好朋友的长发”,在创作中巩固对“外貌特征”的认知。
主题《秋天博物馆》:核心目标是“感知秋天的特征”,设计《菊花开》活动。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真实菊花的花瓣形状(细长、卷曲),再示范“搓长条后轻轻压扁、卷一卷”的技能,让幼儿用黄色、橙色、紫色等“秋天的颜色”制作菊花,并尝试用“深紫 ⋅+ 浅紫”表现色彩渐变,既锻炼精细动作,又加深对“秋天色彩”的感知。
结语:
超轻粘土虽小,却能为幼儿搭建一个“创意无限、快乐成长”的舞台。在课程实践中,教师需始终以“幼儿为中心”,通过趣味化的环境与活动激发兴趣,以多元化的引导与支持赋能创造,将超轻粘土与主题课程深度融合,让幼儿在指尖的“揉捏”中,不仅提升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更能释放想象力、发展创造力,为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未来,超轻粘土课程还可进一步拓展形式,如结合数字技术用相机记录创作过程、制作成小动画,让“小粘土”绽放更大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