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风性能分析

作者

张欢

重庆子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和形体特征,在风荷载作用下具有显著的动力响应特性,抗风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寿命。本文立足于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风设计需求,分析风荷载作用机理,探讨结构抗风性能的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重点研究不同结构形式在风振响应中的适应性与优化策略。通过引入现代风洞实验与数值仿真手段,提出提升抗风性能的结构设计技术路径,旨在为高层建筑抗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风性能

一、高层建筑抗风设计的基础问题分析

(一)风荷载作用特征对结构响应的复杂影响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风荷载作为主要的水平荷载之一,其空间分布不均匀、时间变化显著的特性对结构设计带来极大挑战。建筑物迎风面在不同高度所受风压存在显著差异,形成非线性分布,同时涡激振动、脉动风等因素会引发结构局部共振,使得竖向构件产生较大位移和应力响应。建筑物整体形状、朝向及临近环境条件对风流场的扰动效应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高风速条件下,风振响应可能超过结构构件允许变形范围,影响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必须在设计阶段通过准确的风荷载模型加以控制。

(二)结构形式与刚度分布对抗风能力的制约作用

高层建筑常采用框架—核心筒、框架—剪力墙等混合结构体系,不同结构形式的刚度分布、传力路径及阻尼特性直接影响其对风作用的适应性。结构越高,其整体刚度越低,自振周期延长,更易受到风致振动影响。若结构刚度沿高度分布不均或楼层间刚度突变,会造成动力响应放大,形成“薄弱层”或“转折层”结构失稳风险。结构布局不合理还可能导致建筑物在风荷载作用下发生扭转变形,增加附加应力和材料疲劳。因此,合理配置抗侧构件、平衡刚度与柔度关系,是提升结构抗风性能的关键环节。

(三)风振舒适度标准对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在结构安全之外,高层建筑的风致舒适性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办公楼、酒店等使用功能明确的建筑,其顶部或高楼层易出现风致加速度超过人体耐受限值的情况。风致振动可能引发居住人员晕眩、不适,影响正常使用,进而引发投诉与功能失效风险。国家与国际规范在抗风设计中均对风致加速度提出明确控制标准,使得设计师不仅需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要求,还需在服务ability限状态下控制风致振动幅度。这种对舒适性的新标准促使设计从单纯的结构强度分析扩展至基于人感舒适度的综合性能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计算精度和优化控制需求。

二、高层建筑抗风性能的结构设计优化路径

(一)结构形体优化与风流扰动调控策略

建筑外形在风荷载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的体型设计能够有效削弱风压集中与涡流分离现象,降低结构风振响应。通过控制建筑物的横向宽高比、改变顶部几何形状或引入倒角、退台、开洞等设计手法,可干扰风流附着路径,减弱风压集中趋势。例如在塔楼顶部设置透风口、风帽、扰流板等构造装置,有助于打散强烈涡激振动,使结构受力更为均匀稳定。在设计过程中需结合CFD模拟或风洞试验手段,分析建筑周边风环境与风流扰动行为,评估不同体型设计对风压分布的影响程度,从而实现建筑造型美观性与抗风性能的协调统一。此外,建筑物转角部位可设计为曲面或圆角形式,避免锐角引发局部风压激增,提高外表面风流附着连续性,使整体结构更具气动效率和抗风稳定性。

(二)高性能结构体系提升风荷载抵抗能力

不同结构体系在面对风荷载时的力学响应与抗侧稳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对提升整体抗风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核心筒—外框架体系通过核心筒抵抗大部分水平力,同时外框架提供协同刚度,适用于中高层建筑;而管中管、束筒结构等则适用于超高层建筑,通过封闭截面形成整体受力单元,显著提升抗侧刚度与扭转刚度。在设计中应注重各结构构件刚度与强度的协调匹配,避免楼层间刚度突变导致层间位移放大。此外,可考虑设置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等消能构件,提升结构能量耗散能力,降低风振响应。在构件布置中,应避免不对称布局与结构重心偏移,确保结构动力响应集中与路径连续性,从整体上提高结构在强风作用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三)风荷载精细化计算与数值模拟技术应用

风荷载作用具有强烈的空间非均匀性与时间脉动性,传统静风荷载计算方法在高层建筑中已难以满足精度需求。采用风洞试验和CFD仿真等手段,可对实际建筑物进行风环境重构与荷载谱提取,实现对不同楼层、不同部位风压分布的精细分析。风洞试验可提供真实模型下的风压数据,尤其在复杂城市环境中表现出良好适应性,而CFD技术则可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模拟比选,降低工程试错成本。在计算过程中应考虑风向角、风速剖面、湍流强度等影响因素,构建完整风荷载时程序列,进而输入结构动力分析模型进行风振响应模拟。通过与结构有限元模型耦合分析,获取各构件受力、位移与加速度响应信息,实现从风压作用到结构响应的全过程精细预测,为结构方案决策与抗风性能优化提供量化依据。

(四)风致响应控制技术与减振装置协同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中,常规结构优化手段难以完全控制风致响应,需引入主动或被动减振装置作为补充措施。被动控制技术如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调谐液体阻尼器(TLD)等通过附加质量或液体介质吸收结构振动能量,减小风致振动幅度。TMD通过安装在建筑顶层,通过调频调质形成共振吸振机制,适用于控制结构前两阶振型响应;TLD通过液体在罐体中的运动形成动力反作用,有效降低高频风振对结构的冲击。在此基础上,主动控制技术可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调节减振装置工作状态,如采用半主动磁流变阻尼器、自适应智能阻尼器等,提升系统动态响应能力。减振装置在设计中应与建筑结构同步建模,综合考虑其对结构刚度、阻尼比与受力路径的影响,确保其在提升抗风性能的同时不引发新的力学不均或构造复杂性问题,实现建筑安全、舒适与经济性的协同平衡。

结束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风性能分析不仅关乎结构安全,更影响建筑的功能实现与用户体验。随着建筑高度和复杂性的不断提升,抗风设计从传统的经验判断逐渐过渡到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阶段。通过结构形体优化、体系选择、风荷载分析与响应控制等手段的协同应用,可显著提升建筑整体抗风能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数值模拟技术与传感监测数据的融合,推动高层建筑抗风设计向更加科学、高效与可靠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凯.高层建筑抗风性能优化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23,43(02):102-106.

[2]李旭东.基于CFD技术的高层建筑风荷载分析方法探讨[J].建筑科学,2023,43(05):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