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灾害防治探索
张涛
身份证:230902198708131710
摘要:地质工程灾害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灾害类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常见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预测难度大等特点。本文围绕地质工程灾害的类型、成因及防治对策展开分析,系统探讨科学监测、技术治理与工程加固等多种手段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为地质工程灾害防治提供系统参考与技术支撑,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关键词:地质工程;灾害防治;滑坡治理
一、地质工程灾害的分类与诱因分析
(一)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典型特征
滑坡灾害主要由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潜在滑动面失稳滑动形成,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及工程边坡区域。地形陡峭、岩土结构松散、植被破坏等因素构成滑坡易发环境。雨水渗入后降低土体剪切强度,或地震扰动引起剪应力集中,均可触发滑坡。滑坡具有形成速度快、体积大、范围广等特点,对交通、居民区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威胁。滑坡往往具有多阶段性演化过程,从潜在变形到局部失稳再到整体滑移。工程活动如开挖不当、排水系统失效等也可成为诱因。精准识别潜在滑坡区域与监测其变形特征是滑坡灾害防治的基础。
(二)泥石流的活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极大的地质灾害,常发生在高山峡谷或松散堆积物丰富的斜坡地带。该灾害由强降雨或冰雪融水引发地表水流携带大量泥沙、岩块等物质快速下泻形成,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强、能量大等显著特征。泥石流的活动频率与地形坡度、土壤类型、降雨强度及人类扰动程度密切相关。在无植被覆盖或水土保持不良的地区,降水极易引发泥石流,造成道路冲毁、村庄掩埋和人员伤亡。泥石流还具备周期性与地域性特征,一些地区常因暴雨重复发生。治理泥石流需结合区域地貌、水文条件与物源分布,制定分级分类的防治策略。
(三)地质构造与人为活动对灾害的交互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断裂带、构造带常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构造运动造成岩土体节理发育、稳定性降低,为滑坡、崩塌提供了天然弱面。在人为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显著加剧了灾害风险。例如,大规模采矿破坏岩层结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山体水文环境,城市扩展造成坡体负荷增加,这些都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外部驱动力。尤其在高烈度地震区或软弱岩层分布区,若未进行充分地质勘察与科学设计,将显著提升灾害发生概率。合理评估地质构造背景与人类活动交互效应,是防灾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二、地质工程灾害的防治技术与实践路径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控依赖于高效精准的监测预警系统。现代监测技术主要包括GNSS位移监测、光纤光栅传感、地表裂缝观测、雨量自动站与遥感影像监测等手段。通过构建多源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可实现对高风险区域滑坡变形、地表水位变化及降雨积累的实时掌握。系统利用模型算法识别异常趋势,结合历史灾情数据进行概率预测,并通过短信、广播、APP等渠道快速发布预警信息,提升响应效率。监测点的科学布设与数据的持续更新是保障预警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在高危区域,应建立区域监测网与集中控制平台,提升监测的空间精度与时效性。监测数据还可辅助工程评估与后期治理方案的优化,是灾害管理全流程中的关键环节。
(二)滑坡与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
工程治理是地质灾害防控中最直接且效果显著的手段。滑坡治理通常采用排水、减载、加固等综合手段,通过修建盲沟、排水孔降低滑体含水率,减少滑动力;设置抗滑桩、锚杆与土工格栅稳定边坡结构,提升滑坡整体抗剪强度;对上部滑源区实施削坡减载,缓解应力集中。在泥石流治理方面,常通过修建拦砂坝、导流槽与沉砂池控制泥沙运动过程,减缓泥石流冲击力。工程设计需充分考虑区域地貌、水文与物源特性,避免对原始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破坏。施工过程应配套环境保护措施,如水土保持林建设、生态边坡复绿等,实现工程治理与生态恢复双重目标。定期巡检与维护也是保障治理工程长期效能的必要环节,确保治理结构稳定运行。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空间规划管理
科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可为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降低灾害损失。风险评估通常包括危险性评估、易损性分析与综合风险评价,需结合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与历史灾害记录进行分析。在区域空间规划阶段,应划定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区域,明确高风险区的用途限制与建设标准。对拟建项目,必须开展详细的地质勘察与灾害影响预测,提出防灾设计建议,防止开发盲目推进。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规范,强化用地审批与监管制度,确保开发活动符合风险控制要求。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引入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前置审批环节,是提升灾害管理前瞻性的有效手段。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空间保护,避免将城市扩展向自然灾害高发区域推进。
(四)公众参与与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依赖技术与工程手段,更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在灾害高发区域,应组织居民参与灾害风险识别与自救能力培训,提升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与应对能力。通过制作风险地图、建立社区应急预案、开展疏散演练等方式,使群众在灾害发生时能快速响应、有效逃生。信息公开与科普教育也是提升社会防灾意识的有效路径,可利用广播、网络、宣传册等方式普及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基层组织如村委、社区应急队伍在灾害防治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应强化其人员配备、装备保障与工作机制建设。在防治项目推进过程中,吸纳公众意见可提升方案的可接受性与执行力,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阻力。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报告潜在隐患,也是构建多层次灾害防控网络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地质工程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涉及地质、工程、气象、社会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通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科学的工程治理、规范的空间规划以及公众参与的广泛推进,能够有效降低灾害发生频率与损失程度。实践经验表明,综合治理模式能提升整体防灾效能,有助于实现地质灾害管理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的转变。今后的灾害防控工作应注重各要素协调发展,形成制度保障、技术支撑与社会参与有机统一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进展[J].岩土工程技术,2023,43(02):95-101.
[2]周海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治理技术探析[J].地质与环境工程,2023,43(06):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