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三性"导向的“道德与法治 + 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作者

吴香香

耒阳市冠湘学校

引言: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 +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有巨大潜力,以“三性”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能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教学资源,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

1. “三性”导向下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构建

1.1 知识性融合的框架搭建

在构建“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教学知识性融合的框架时,首先要深入挖掘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涵盖丰富的文学知识,如古诗词、现代文等,而道德与法治包含众多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等知识。将语文知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分析等与道德与法治中的价值观判断、行为准则相结合。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可从人物的行为中分析其遵守或违背道德与法治要求的情况。同时,要明确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构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为跨学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趣味性元素的初步嵌入

趣味性是吸引初中学生参与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在“道德与法治 +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嵌入趣味性元素。从教材内容来看,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故事性元素与道德与法治中的案例进行趣味化整合。比如把枯燥的道德规范通过语文故事中的情节来展现,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道德要求。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语文课文中的角色和道德与法治情境中的人物,通过模拟情境来进行学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有趣的动画、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跨学科知识的接受度。

1.3 价值性内核的深度凝炼

价值性内核的深度凝炼,需紧扣“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教学目标。一方面,从道德与法治学科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法治精神等价值要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规则意识。另一方面,从语文学科萃取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仁爱友善等深厚内涵。将二者融合,让学生在赏析经典文本情节、人物时领悟道德抉择,于法律案例研讨中感受语文表达力量,使跨学科教学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的价值富矿,为学生成长筑牢价值根基。

2. 基于“三性”的教学方法创新

2.1 知识传递的多元方法

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传递知识,需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法在传递基础知识时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要结合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解语文课文中的道德寓意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讲解。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相融合的话题,如从语文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探讨道德伦理关系。

2.2 趣味激发的教学技巧

在“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教学中,趣味激发的教学技巧多种多样。悬念设置是一种常用的技巧,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提出一个悬念,例如在讲述一个语文故事时,先不说结局,而是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去推测可能的结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他们运用跨学科知识思考。幽默语言的运用也不可或缺,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知识,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治中的一些严肃概念时,用语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解释。竞赛活动也是激发趣味的有效方式,开展语文知识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3 价值引导的策略探索

在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引导需要探索有效的策略。情境创设是一种重要的策略,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家庭矛盾、校园欺凌等情境,将语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与法治中的解决方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价值取向。榜样示范也是价值引导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中选取具有正面价值观的人物作为榜样,如鲁迅的爱国精神、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等,同时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道德模范事迹,让学生学习榜样的行为和品质。问题引导策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价值问题,例如教师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如在特定情境下是选择友情还是遵守道德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来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体现的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正确的价值观。

3. 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

3.1 教师能力的提升路径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保障“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科知识储备,深入学习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理念等。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学科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也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和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开展联合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互相学习教学方法和经验。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学会将两门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还可以通过参加跨学科教学的研讨会、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自己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跨学科教学的要求。

3.2 教学评价的体系优化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对于“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单一学科评价体系难以全面评估跨学科教学的效果。在评价指标方面,要增加对跨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单独掌握,更要考查他们对两门学科知识融合的理解。评价方式要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外,还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项目成果评价等方式。例如,在课堂表现评价中,观察学生在跨学科讨论中的参与度、思维能力等;在作业评价中,看学生是否能够将语文写作与道德与法治的观点相结合;在项目成果评价中,评估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跨学科教学的效果。

3.3 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

建立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是保障“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在教材资源方面,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跨学科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开发出适合跨学科教学的教材补充材料。同时,要整合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和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教育网站等,筛选出优质的资源推荐给学生。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库,收集教师的教学课件、案例、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要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系,如与社区合作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与文化机构合作开展语文文化活动等,将社会资源纳入跨学科教学的资源体系中,构建一个全面、长效的资源整合机制,为跨学科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结束语:以“三性”为导向的“道德与法治 + 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积极尝试。从基础构建到方法创新及保障机制完善,多方面协同推进,让跨学科教学落地生根,为学生成长和教育进步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奎. 初中语文课堂依托信息化教学开展道德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1, (02): 86-88.

[2]黄俊飞. 学科融合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与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2024, (04): 19-21.

[3]陈自坤.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 2024: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