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李双骥
宜宾三江新区城乡融合发展局 四川宜宾 750011
引言:随着经济发展,河流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准确评估其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清晰掌握河流生态现状,为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支撑,对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关键作用。
1. 构建背景
1.1 河流生态环境现状
在中国,河流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许多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流水质恶化。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流,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这在一些城市周边的河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太湖流域的部分河流,由于周边农业和工业活动的影响,水体呈现出藻类大量繁殖的状况。同时,河流的水量也面临着不稳定的情况,部分河流由于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下游水量减少,导致河流的生态功能受到损害。一些河流的河道被人为改造,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使得河流的栖息地多样性减少,许多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此外,河岸边坡的稳定性在一些地区也存在问题,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河流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河流生态环境的状况。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准确地把握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水质或者生物数量等简单指标。另一方面,这一体系能够为河流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管理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所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修复策略。例如,如果生物指标显示河流中的鱼类种群数量锐减,就可以从栖息地保护、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改善。而且,对于不同地区的河流,由于其面临的问题可能存在差异,统一的指标体系能够方便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找出不同河流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差异的根源,为跨区域的河流治理合作提供基础。
2. 指标选取
2.1 生物指标
生物指标在河流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鱼类多样性是一个关键的生物指标。不同种类的鱼对河流的水质、水温、流速等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鱼类种类丰富度的降低往往意味着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珍稀鱼类的消失,可能暗示着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或者栖息地被破坏。底栖生物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像贝类、蠕虫等底栖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反映河流底部的环境状况。如果底栖生物数量减少或者某些敏感种类消失,可能是由于底栖环境受到了沉积物污染、水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水生植物的覆盖度也是生物指标的一部分,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还为许多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其覆盖度的变化能够反映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2.2 物理指标
物理指标涵盖了多个方面。河流的流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指标,合适的流速对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不同的水生生物适应不同的流速环境,例如,一些洄游鱼类需要特定的流速来完成它们的洄游过程。河道的形态也是物理指标的关键内容,自然弯曲的河道比人工裁弯取直的河道更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弯曲的河道能够形成多种不同的水流环境和栖息地类型,如深潭、浅滩等,为不同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河流的水深同样不可忽视,水深的变化会影响到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分布。例如,较深的水域可能适合某些冷水性鱼类生存,而浅水区则可能是一些小型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2.3 化学指标
化学指标对于评价河流生态环境健康同样不可或缺。水质的酸碱度(pH 值)是一个基本的化学指标,大多数水生生物对 pH 值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酸性过强的水体可能会导致鱼类的鳃部受损,影响其呼吸功能。溶解氧含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化学指标,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依赖于水中的溶解氧,当溶解氧含量过低时,会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窒息死亡。营养盐含量,如氮、磷等,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关键化学指标。过量的氮、磷会引发藻类的爆发性生长,破坏河流的生态平衡。此外,重金属含量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化学指标,像汞、镉、铅等重金属在河流中的超标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且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可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化学需氧量(COD)同样是重要的化学指标。它反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高COD 值意味着水体中有机物污染严重。这不仅会消耗大量溶解氧,还可能使水体变黑发臭,严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美感与功能,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体系构建方法
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是构建河流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工作。对于生物指标数据的收集,需要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通过鱼类调查,可以采用电鱼法(在合法合规且对鱼类影响最小的前提下)、网捕法等收集鱼类样本,然后进行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对于底栖生物,可以使用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底泥样本,再对其中的底栖生物进行分类和计数。对于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样方法进行调查,确定其覆盖度和种类。在物理指标数据收集方面,流速数据可以使用流速仪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水位情况下进行测量;河道形态数据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获取河道的形状、弯曲度等信息;水深数据则可以利用测深仪进行测量。化学指标数据的收集需要采集水样,然后在实验室中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分析,例如使用酸度计测量pH值,使用溶氧仪测量溶解氧含量,使用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分析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去除异常值,对于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综合评价。
3.2 权重确定
权重确定在河流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具有关键意义。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首先,需要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价目标(河流生态环境健康)作为目标层,将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化学指标作为准则层,再将各个具体的指标作为指标层。然后,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构建判断矩阵,专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例如,在比较生物指标和物理指标对河流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性时,专家可能会根据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权衡。接着,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出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从而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另一种方法是熵权法,根据数据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权重。数据离散程度越大的指标,其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也应该越高。例如,如果某一化学指标在不同河流样本中的数值差异很大,说明该指标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那么它的权重就会相对较高。通过合理确定权重,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对河流生态环境健康进行评价。
结束语:构建的河流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能有效评估河流生态健康,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指引。未来需持续完善指标体系,加强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更好地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凡斌,王苓,徐彩瑶.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解析、实践评价与研究展望[J].管理学刊,2022,35(5):50-64.
[2]王育宝,刘鑫磊,胡芳肖.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44-56.
[3]熊光清,蔡正道.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及目的:从现代化进程角度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22(8):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