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中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的协同策略
陈锐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自然资源局 622650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自然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实现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传统测绘技术凭借高精度的实地测量手段,能够获取详细的局部地理信息;遥感影像解译则依托卫星、航空等遥感平台,具备大范围、快速获取地表信息的能力。在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单一使用传统测绘或遥感影像解译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二者协同应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是提升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水平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二者的协同仍面临诸多问题,亟需探索有效的协同策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需求。
1.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在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中的特点与作用
1.1 遥感影像解译的特点与作用
遥感影像解译通过对卫星、航空等遥感平台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的自然资源信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周期性强等方面。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在短时间内获取一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植被覆盖变化等信息,为自然资源的宏观动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1.2 传统测绘的特点与作用
传统测绘技术包括大地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等,通过实地测量、仪器观测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其优势在于测量精度高,能够获取详细的局部地理要素信息,如地形地貌的精确高程数据、建筑物的准确位置与尺寸等。
2.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协同的难点
2.1 数据差异问题
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数据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数据格式、分辨率、坐标系等与传统测绘数据存在较大差异。遥感影像数据通常以栅格形式存储,分辨率相对较低,且不同遥感平台获取的数据在坐标系、投影方式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而传统测绘数据多以矢量形式呈现,具有高精度、详细的特点。这种数据差异导致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存在配准、转换等技术难题,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进而降低协同应用的效果。
2.2 技术方法不兼容
遥感影像解译主要依靠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而传统测绘依赖全站仪、GPS 等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两种技术的理论基础、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得在实际协同工作中,技术人员难以有效整合两种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限制了协同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2.3 工作流程衔接不畅
在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遥感影像解译和传统测绘往往由不同的部门或团队负责,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导致工作流程衔接不顺畅。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时,遥感影像解译发现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后,未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负责传统测绘的团队,使得传统测绘无法及时对变化区域进行详细测量和验证;反之,传统测绘获取的精确信息也未能有效应用于遥感影像解译的进一步分析,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
3.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中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的协同策略
3.1 数据协同策略
(1)统一数据标准: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数据标准,涵盖数据格式、坐标系、投影方式、精度要求等方面。例如,统一采用国家大地坐标系和高斯 - 克吕格投影,规范遥感影像数据和传统测绘数据的存储格式,确保两种数据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集成和处理。同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数据融合处理: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将遥感影像数据与传统测绘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在空间数据融合方面,通过几何纠正、图像配准等方法,实现两种数据在空间位置上的准确匹配;在属性数据融合方面,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属性信息和传统测绘的详细属性数据进行整合。例如,将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与传统测绘获取的地块边界、面积等信息相结合,生成更加准确、详细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3.2 技术协同策略
(1)技术方法互补:充分发挥遥感影像解译和传统测绘技术的优势,实现技术方法的互补。在大范围的自然资源普查和宏观动态监测中,优先采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快速获取区域内资源的总体分布和变化趋势;对于关键区域、重点监测对象或需要高精度数据的情况,则运用传统测绘技术进行详细测量和验证。例如,在森林资源监测中,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快速获取森林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变化,再通过传统测绘技术对森林郁闭度、树木高度等重要指标进行精确测量,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
(2)技术创新融合:加强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技术的创新融合,开发适用于二者协同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将无人机遥感技术与传统测绘中的全站仪测量相结合,利用无人机获取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快速建模和初步分析,再通过全站仪对关键部位进行精确测量,实现快速、高精度的地形测绘。
3.3 应用协同策略
(1)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和团队之间的壁垒,建立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协同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协同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沟通协调制度。在自然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实施过程中,从项目规划、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到成果提交,实现全过程的协同作业。
(2)开展联合应用示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和项目,开展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联合应用示范。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协同应用模式和方法,为推广二者的协同应用提供实践依据。例如,在某大型自然资源调查项目中,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协同的方式,对区域内的土地、森林、水资源等进行全面监测,通过对比分析协同应用前后的监测成果,评估协同应用的效果和优势,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论
在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遥感影像解译与传统测绘的协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解决数据差异、技术不兼容、工作流程衔接不畅等难点问题,实施数据协同、技术协同和应用协同等策略,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与互补,提升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的效率和精度,为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二者的协同研究,探索更加高效、智能的协同应用模式,以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凯.新型测绘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5,15(16):184-187.DOI:10.19981/j.CN23-1581/G3.2025.16.043.
[2]刘振宇,魏灵辉,唐建智,等.优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图斑提取与检查工具集 [J].北京测绘,2024,38(08):1093-1098.DOI: 10.19580/j. cnki.1007-3000.2024.08.002.
[3]张卉钰,石晨露.国土变更调查在自然资源监测中的作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4,47(S1):91-92+95.
[4]李波,冯都贤,陈玉杰,等.面向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精准服务平台设计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18):91-95.DOI:10.19981/j.CN23-1581/G3.2022.18.022.
作者简介:陈锐,男,汉族,1978.05.19 出生,本科,工程师,方向,自然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