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培养好奇心的小学科学课堂设计

作者

王小龙

鄂托克旗蒙西学校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6062

引言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和探求真理的一种内部力量,特别是小学生,更是开启科学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和维护学生的求知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科学教学而言,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有益于学生们对科学学习保持高度自主性,又可以在丰富多元的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和探索,

从而使他们的科学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得到增强。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学校的理科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培养好奇心的小学科学课堂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好奇心对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其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能够驱使学生主动关注科学现象和问题,当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产生好奇时,他们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二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好奇心可谓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唯有学生们对探究的科学问题产生好奇时,才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和尝试寻求答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保持高度积极性。其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就拿“昼夜交替”这一课程教学来说,首先学生通过每天观测到的日夜变化,比较光照强度、温度、动植物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再结合地球的转动和太阳的空间分布,从而推断出昼夜的变化。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地球仪、火炬来仿真地球的转动,用“太阳”照射“地球”的各个部分,并启发他们去想“为何在一个地方会有白天黑夜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记录观测结果,小组讨论,学生逐渐了解了由西到东旋转引起的白天和黑夜变化的规律。在此期间,学生经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试验探讨--分析推断--得出结论”的一系列的科学探索程序,这对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推断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基于好奇心培养的小学科学课堂设计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好奇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创造与他们相适应的情境。主要包括:(1)运用生活现象营造情境时,可以抓住白天和夜晚交替中植被的动态变化,比如显示学校内的含羞草叶在早晨展开,晚上闭合,或者是在家里的阳台上,当太阳升起时盛开,太阳落山时闭合的时候,让学生能够直接地看到“植物在白天和晚上都有表现出来”的现象,然后,让他们去想“为什么光线的改变会对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对白天和夜晚的相互联系的探索欲望。(2)利用故事来营造情境,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比如,在教学“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时,就以《猫头鹰的夜行日志》作为叙述线索,叙述了夜行生物是怎样利用巨大的眼睛收集微光,以及羽毛边缘特殊的结构来达到无声飞翔的目的,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猫头鹰是怎样在夜晚存活下来”这一问题,进而积极探索生物白天和夜晚活动的科学规律。(3)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情境营造的同时,可以通过科技方法来营造一种浸入性的学习领域,例如,在教授“昼夜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放映由太阳花日夜跟踪阳光的延时摄影和蝙蝠夜间捕食的红外线图像,并通过声音来仿真白天黑夜的气氛,使同学们从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视角来认识昼夜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生物对白天和黑夜的适应性机理的理解,有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设计探究活动,满足好奇心

小学科学老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最大程度地满足。还是以学习“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为例,老师可以这样问:“我们发现,在白天和晚上,植被呈现出明显的区别,这种改变是否只是光线的原因?是否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这样的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答案,它可以让同学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气温变化、湿度变化、生物节律等多个方面去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分组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在学习“昼夜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时,我把同学们分为若干个组,每个组都设置了各自的研究领域,例如:一些研究荒漠植物是怎样在白天和夜晚温度变化下存活下来的,而另一些则是研究夜间活动的昆虫对人造光的适应性。小组成员通过共同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进行仿真试验,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获得对未知的信息的求知欲,又可以在沟通合作中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整合各种信息,从而使团队合作和科学思考的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拓展好奇心

小学科学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老师就要立足于学生视角探寻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更多生活化元素融入小学课堂当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积极布置生活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激发和拓展好奇心。在“生物的启示”教学中,我可从生活切入,展示蜂巢六边形结构的建筑模型,并提问“为何蜜蜂的巢能既省材料又牢固”,用以引发学生好奇。课后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壁虎脚掌、荷叶表面等生物特征,尝试用生活材料模仿制作仿生小工具,如用胶带模拟壁虎吸附,用防水布仿荷叶自洁,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生物对科技的启示,拓展科学探索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对以上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实施,能够呈现给学生们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激发、满足、维持、拓展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提高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春良. 科学好奇心对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与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9):40-43.

[2]徐静.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策略[J].老师博览,2023(18):23-24.

[3]陈燕梅.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J].神州,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