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园传染病防控中护理人员的角色定位与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

胡晓丹 张彬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一、校园传染病传播特点与防控措施

1.1 校园传染病传播特点分析

校园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冬春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不畅,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便容易多发。夏秋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食物易腐败、蚊虫活跃,使得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乙脑等,成为这一季节的常见类型。从年龄特点看,托幼机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更易患呼吸道传染病;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活动空间集中,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有较高发病率。

1.2 校园常见传染病类型介绍

校园中,诺如病毒病颇为常见,它是一种急性胃肠道疾病,感染后常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多在冬春季暴发。流感也是校园高发传染病,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迅速,患者会有高热、全身酸痛、咽痛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儿童,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水痘则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传染性极强,患儿会出现斑丘疹、水疱等症状,易在学校内造成传播流行。

1.3 校园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说明

空气传播是校园传染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流感、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其他人吸入后便可能被感染。接触传播也较为常见,像手足口病,患者的疱疹液、粪便等含有病毒,健康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与患者有皮肤接触,就可能患病。还有粪—口传播,主要见于肠道传染病,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食物、水源被病原体污染后,人体摄入就会引发感染,这些传播途径在校园人员密集的环境中,极易导致传染病扩散。

1.4 校园传染病有效防控策略探讨

阻断传播途径是防控校园传染病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桌椅等高频接触物体。改善厕所卫生条件,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肥皂。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卫生课程、举办讲座、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向师生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遮住口鼻等。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二、当前护理人员在校园传染病防控中面临的挑战

2.1 专业知识欠缺问题

在校园传染病防控中,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较为突出。他们对一些新发传染病,如猴痘等的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诊断标准等了解不足,难以准确判断和处置。在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数据分析等方面,也存在知识短板。这不仅会影响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导致师生无法获取有效的防病知识,还可能使疫情监测出现疏漏,延误发现和防控疫情的时机,甚至在防控措施执行时,因专业知识不足而出现操作不当等问题,降低防控效果。

2.2 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短板

护理人员在应急处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面对校园突发传染病疫情,他们在病情快速评估、紧急救治操作等方面不够熟练,如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等。对隔离、消毒等应急流程的掌握也不够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错误。应急沟通协调能力也有待提高,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师生、家长及相关部门沟通协作。这些不足会导致疫情发生时,无法迅速有效控制局面,使疫情扩散风险增加,影响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给校园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2.3 防控工作主动性不足情况

护理人员防控工作主动性不足,原因多方面。一方面,部分护理人员对校园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可能使他们产生倦怠情绪。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只是机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对潜在疫情隐患缺乏主动排查意识,不积极关注师生健康状况和校园环境变化,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也不及时报告和处理。这种主动性不足,会阻碍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防控体系的敏感性和效率。

三、提升护理人员校园传染病防控应用能力的策略

3.1 加强专业培训措施

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传染病防控专业知识培训,邀请传染病防控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讲解新发传染病的特点、防控要点等。培训内容要涵盖传染病监测技术、预防接种知识、疫情数据分析方法等,还要注意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疫情时能保持冷静与稳定。培训形式可多样化,如线上课程、线下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更新知识,提升在校园传染病防控中的专业能力。

3.2 完善知识体系策略

护理人员要完善校园传染病防控知识体系,需掌握各类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等知识,了解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学生易发传染病的差异。还要学习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疫情防控政策及措施等。学校可为护理人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专业书籍、期刊、在线课程等,鼓励护理人员自主学习,定期组织知识分享会、研讨会,促进交流与学习,使护理人员能全面掌握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为校园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3 加强实践演练方案

制定详细的实践演练计划,定期开展校园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疫情发现与报告、患者隔离与转运、环境消毒、个人防护等关键环节。模拟不同场景,如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出现聚集性病例等,让护理人员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应急处理能力。演练后要及时总结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通过反复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

3.4 建立激励机制办法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护理人员参与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的护理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如颁发“优秀防控工作者”证书等。将护理人员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工作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岗位调整等挂钩。对于积极参与培训、学习成绩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优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从而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洪兴.江西全南县开展“卫生健康副校长进校园”活动强化夏季传染病防控[J].人口与健康,2024,(08):72.

[2]张锦萍,姚婷,李春燕.分析公共卫生监测管理对校园传染病防治工作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24,21(10):94-96+104.

[3]吴帆.预防春季校园传染病[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3):13-14.

[4]张小钰,鲁燕,王洪星.预防校园传染病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J].青春期健康,2023,21(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