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动化技术在智慧工厂中的部署路径与挑战

作者

谢莉君

身份证号:211421198903226423

引言

自动化技术在智慧工厂中的部署,不仅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资源配置,还能通过精准控制和实时监测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制造业向柔性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为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企业竞争力重塑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一、自动化技术在智慧工厂中部署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技术在智慧工厂中的部署虽前景广阔,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技术集成复杂度高,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难以统一,导致设备联动性差,形成“信息孤岛”。其次,初期投资成本高昂,包括硬件改造、软件定制及系统维护等费用,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再者,数据安全风险突出,工业互联网的开放性加剧了网络攻击威胁,一旦核心数据泄露或系统瘫痪,将造成严重生产事故。此外,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既懂自动化技术又熟悉制造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技术落地效果打折扣。最后,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与评估标准,企业难以衡量部署成效,易陷入技术选型盲目化的困境。这些问题的叠加,制约了自动化技术向智慧工厂全场景的深度渗透。

二、自动化技术在智慧工厂中部署的策略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提升技术兼容性

智慧工厂中自动化技术的规模化部署,需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石,打破设备、系统与平台间的技术壁垒,实现跨厂商、跨环节的互联互通。当前,工业领域存在协议不统一、接口不兼容等问题,导致设备协同效率低下、数据流通受阻。通过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和接口规范,可构建开放兼容的技术生态,降低集成成本与运维难度。例如,OPC UA(开放平台通信统一架构)作为国际通用的工业通信标准,通过提供跨平台、跨语言的数据交互能力,有效解决了不同厂商设备间的通信难题。例如,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其智慧工厂在升级过程中面临机器人、PLC、传感器等设备协议不兼容的问题,导致生产线协同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一痛点,企业引入 OPC UA 标准,对原有设备进行协议转换与接口统一改造。改造后,不同品牌的机器人与 PLC 可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实时数据交互,生产调度系统能够直接调用设备状态信息,无需额外开发中间件。此外,标准化建设还简化了供应链管理,新采购的设备只需符合 OPC UA 规范即可快速接入现有系统,大幅缩短了部署周期。这一案例表明,标准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兼容性的保障,更是推动智慧工厂向模块化、可扩展方向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即插即用”的技术生态,企业能够更灵活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为后续智能化升级奠定基础。

(二)构建多层次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智慧工厂中,自动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生产数据、设备状态、工艺参数等核心信息高度数字化与网络化,数据安全风险随之呈指数级增长。一旦遭遇网络攻击或数据泄露,可能导致生产中断、知识产权流失甚至供应链瘫痪。因此,构建覆盖“端-边-管-云”的多层次防护体系,通过物理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威胁监测等技术手段形成纵深防御,已成为保障智慧工厂安全运行的必然选择。

例如,以某电子制造企业的智慧工厂为例,其生产线上部署了大量联网设备,包括工业机器人、AGV 小车和智能传感器,数据交互频繁且涉及敏感工艺参数。为应对潜在安全威胁,企业从三个层面构建防护体系:设备层,对所有终端设备实施身份认证与访问权限管理,禁用未授权端口,并部署基于硬件的安全芯片,防止固件被篡改;网络层,将生产网与管理网物理隔离,通过工业防火墙过滤异常流量,同时利用 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实现动态流量监控,及时发现并阻断横向渗透攻击;应用层,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加密机制,对存储与传输中的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并部署用户行为分析(UBA)系统,实时监测异常操作日志,触发预警后自动联动安全策略。该体系运行后,成功拦截多起针对 PLC的恶意代码攻击,并阻止了内部人员违规拷贝工艺文件的行为。

(三)优化投资模式并分阶段推进部署

智慧工厂的自动化升级涉及硬件改造、软件定制、系统集成及人员培训等多环节,一次性大规模投入易导致资金压力过大、技术适配风险集中。因此,企业需结合自身生产需求与资源条件,采用“试点先行、分步扩展”的优化投资模式,通过阶段性验证技术可行性、积累运维经验,逐步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覆盖。这种策略既能降低前期投入风险,又能根据实际效果灵活调整后续规划,确保技术部署与业务目标深度契合。例如,以某家电制造企业的智慧工厂建设为例,其传统生产线存在设备孤岛化、生产数据分散等问题,但全面改造需投入巨额资金。企业选择从核心环节切入,首期聚焦装配车间的自动化升级:引入协作机器人完成高精度组装任务,部署 MES 系统实现生产进度实时监控,并通过 5G 网络打通设备间通信。试点运行半年后,该环节效率提升显著,且系统稳定性得到验证。基于此,企业二期将改造范围扩展至焊接与物流环节,新增 AI 视觉检测设备替代人工质检,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物料调度路径。三期则重点推进全厂数据中台建设,整合各环节数据流,实现生产计划与供应链的动态协同。整个部署过程中,企业通过分阶段投资将总成本分摊至三年周期,同时利用前期收益反哺后续项目,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每阶段结束后均组织跨部门复盘,针对技术瓶颈与管理痛点及时调整方案,例如在二期发现机器人与人工协作效率不足后,迅速优化工作站布局并开展针对性培训。

结论

自动化技术在智慧工厂中的部署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虽面临技术集成、数据安全、投资成本及人才短缺等挑战,但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优化投资模式并分阶段推进等策略,可有效突破瓶颈。案例实践表明,分步实施与动态调整能降低风险、提升效能,推动智慧工厂向柔性化、智能化方向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生产效率跃升与全球竞争力的重塑。

参考文献

[1]吴锦龙. 5G 时代背景下智慧工厂智能制造自动化模式分析[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4, (03): 99-101.

[2]凌红军, 林健楠.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厂机械设备中的应用[J]. 河北农机,2021, (09):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