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初探

作者

张阿华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361102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变革,在其教学模式上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如今业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然而,在时代不断变迁的当下,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断创新,提升任课教师教学实践水平,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

1.1 学术性与专业性并重的教学导向

高校教学管理首要特点在于其学术性与专业性的深度融合。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高地,高校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更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前沿探索。教学管理中,课程设置需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确保教学内容既涵盖经典理论,又融入最新研究成果,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学术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团队则需具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与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学术魅力,激发创新思维。

1.2 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的学生发展路径

高校教学管理的另一大特点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潜能与职业规划。高校教学管理应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而是通过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等灵活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与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职业目标,自由组合课程模块,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活动,实现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潜能的挖掘与释放,也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3 开放性与创新性驱动的教学环境营造

高校教学管理还呈现出开放性与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打破传统壁垒,构建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这包括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鼓励教学创新,支持教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提升教学效果。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管理观念滞后,有待更新

学校在宏观教育管理方面仍是滞后的,认为高校的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上级领导指挥下级。在管理的思想观念上,思维还是落后的,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的教学管理定势,不能真正认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理念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从这一层面上说,管理就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对比。目前在高校,教育主体缺乏竞争意识,严重缺乏危机感,没有时代紧迫感,对待压力的情感处于消极的感受,从心底就没有竞争的意识。教学改革深入的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念意识的陈旧。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还在依靠行政命令,沿袭重复过去的管理观念,大大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在管理思想上有所突破。

2.2 管理手段需要更新

目前,从人口总数上来说,我国是个教育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部分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很不健全,制度不科学、不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方法手段陈旧,与新时期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由于受封闭管理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对大学教育现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总结,更没有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来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3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现有教学考核制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纳入被考核的对象覆盖不全,考核的方向、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反映出教师应具有的素质。比如,在教学管理工作业绩考核的评审上,主要注重科研成果,而对教学的任务关注的不够,这使得教师在主攻方向上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只顾自己的科研而放教学任务于不顾。

三、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学生自由的尺度

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便是要对传统的封闭式灌输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颠覆,以具有差异性的、具有动态化的、完全开放性的指导式教学取而代之,这就要求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强调动态和开放,以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体验,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要点不仅在于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更在于将课堂教师的“独角戏”变成与学生们共同进行的“动态演绎”,其核心在于秉持更新速度快、不断完善发展的学科式理念进行创新应用,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甚至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才促成,在应用上则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共同开放。

3.2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首先,提供全面性与全程性的技术平台,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其次,实施学籍管理的教学手段,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学籍管理模式,学年制管理模式是以学年为单位设置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是通过学分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完善了知识体系,而且满足了对学生的教育需求。最后,推行实践教学管理手段,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培训,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实行自主选课管理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考核创新

为解决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需构建多元化、全面性的考核体系。应明确并拓宽考核对象范围,确保所有教学相关活动均纳入考量。在考核方向上,应平衡科研成果与教学任务,既重视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也强调其教学质量与效果。具体而言,可增设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满意度调查、同行评议等多维度考核指标,以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同时,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考核标准,引导教师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结束语

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并且其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着最为直接的服务与管理。对于当前部分大学存在的教学管理问题,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并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要从管理观念与教育思想方面提高认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变革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红,郭瑞,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04):46-47

[2]陈雪海: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3):59-62

[3]何淑通.高校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组织状况之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1):75-79.

[4]李志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