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构建与实践
黎家成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第二小学
引言
随着社会对教育本质的回归,生命教育逐渐成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课程不仅承载着道德价值的传递,更是学生生命意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平台。生命教育强调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尊重与担当,在帮助小学生构建健全人格、增强抗挫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生命教育往往流于表面,缺乏系统化设计与实践支撑。因此,亟需从课程内容和实践路径两个维度,深入探索小学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
一、小学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构建思路
(一)明确生命教育的育人目标
在小学阶段推进生命教育,首要任务是厘清其育人方向。从价值层面看,生命教育应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基本认知,树立“生命至上”的价值观;从行为层面看,应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敬畏自然的行为习惯;从情感层面看,应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心理承受力和生命意义感。目标应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低年级侧重感知生命、体验生命,中高年级则过渡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承担责任。
(二)构建层级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科学的生命教育内容应体现系统性和阶段性。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命认知教育(如了解人体、生命的起源与成长过程)、生命价值教育(如学习英雄人物事迹、体验亲情与友情)、生命责任教育(如探讨环境保护、珍惜食物与资源)。课程设计应以生活化、情境化、体验式的内容为主,构建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深层理解与行为转化。
(三)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慎终追远”等观念,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应将《弟子规》《论语》《感恩故事》《二十四孝》等教材内容合理融入德育课程,通过讲述生命故事、开展节日活动(如清明节、重阳节)、制作生命手账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意义,强化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二、小学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融合:将生命教育嵌入各学科教学
生命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可通过德育课程主线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内容融合实施。例如,语文教材中如《母鸡》等课文可引导学生认识亲情、关爱与自尊;科学课中学习人体结构、动植物生长规律,有助于学生从自然视角认识生命;美术课堂可引导学生创作“生命之树”“我的生命历程”等作品,通过艺术表达深化生命体验。实现多学科协同推进,有助于提高生命教育的整体覆盖与渗透力。
(二)活动载体:组织主题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形态
开展丰富多样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是提升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可设立“生命教育月”或“成长体验营”等专门时间节点,围绕“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敬老爱亲”“安全自护”等主题,组织参观敬老院、栽种植物、制作生命成长档案等活动。通过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真实体验,使其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温度与分量。此外,鼓励学生讲述身边的生命故事、撰写“我成长的一天”日志,能够深化其自我认知,提升情感表达与反思能力。
(三)校家协同:构建家庭支持的生命教育网络
家庭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场域,家长的价值观与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态度。因此,学校应通过家校共育机制,调动家长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一方面可借助家长会、微信群、家校平台等方式开展“生命教育小课堂”,分享科学育儿理念、引导家庭实践生命关怀;另一方面可布置亲子共读生命故事、制作成长相册、陪伴长辈做家务等作业,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爱的传递与责任的承担。教师也应定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个性化关爱与辅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支持网络。
三、小学生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存在问题:内容浅表、方式单一、评价缺失
当前小学生命教育在实践层面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部分学校生命教育仍局限于主题口号、临时活动,缺乏纵向递进的课程逻辑;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常常以说教、视频观看为主,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形成深层体验;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在生命认知与情感层面的真实发展,课程改进依据不足,整体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二)优化策略:强化教师培训、完善评价体系
要提升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入手。学校应组织定期培训,帮助教师系统理解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提升教师设计与组织相关课程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生命情怀和价值引领能力,以身作则、春风化雨。其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评价体系,除常规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应重视其情感体验与行为表现。可采用成长档案、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互评等方式进行多元评估,为课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也促使学生在持续的反馈中不断成长。
总结: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建立生命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将生命教育系统融入德育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功能,也为学生的个体成长注入温度与力量。通过明确育人目标、科学构建课程内容、推动学科融合、拓展教学形式、完善支持体系,能够切实增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构建校本化、特色化的生命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有爱、有意义的生命课堂中健康成长、茁壮前行。
参考文献
[1]马爱霞.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践[J].智力,2023,(13):143-146.
[2]朱锦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践研究——基于生命教育视角[J].吉林教育,2023,(01):21-23.
[3]王宏.浅谈生命与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开发建设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