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邓光勇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第四中学 423300
引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方式,能为课堂注入活力。合理运用该方法可使抽象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研究其在初中数学课堂的运用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情境教学法概述
1.1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创设情境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旨在通过构建具有一定情感氛围、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或事件,将抽象的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不再将数学知识孤立地呈现,而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历史文化、科学现象等多方面的元素相结合。例如,在教授函数概念时,可以创设一个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与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境。汽车的行驶速度是一个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行驶的路程也在变化,这就直观地体现了函数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能够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可感知的内容,让学生在熟悉或者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2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内容相较于小学阶段更为复杂和抽象,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如趣味游戏情境、生活实例情境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创设一个“图形城堡”的情境,将不同的几何图形当作城堡中的建筑元素,让学生在探索城堡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其二,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创设购买文具的情境,根据不同文具的价格、购买数量以及总花费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明白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往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其四,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当遇到新的情境时,更容易将已学的数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2.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原则
2.1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他们对有趣、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一个充满趣味的数学情境就像一块磁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教授概率相关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抽奖游戏”的情境。设置不同的奖项和中奖概率,让学生在参与抽奖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概率的概念。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像是在做游戏,而不是在学习枯燥的数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趣味性的情境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当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时,他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而且,趣味性情境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特定的情境联系起来,在回忆知识时能够快速地通过情境线索提取相关知识。
2.2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不可或缺。启发性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尝试拼接在一起,看看能得到什么形状。这个情境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启发性情境往往能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呈现一种矛盾的现象,促使学生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在解决这些问题或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都会得到锻炼。
3.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方法
3.1 生活情境创设
生活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入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授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家庭理财的情境。假设家庭每月有一定的收入,同时也有各种支出,如水电费、食品费等,将收入记为正数,支出记为负数,通过计算家庭每月的收支情况来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当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时,他们对数学的态度会更加积极。而且,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运算的理解。生活情境的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从购物、出行、建筑等多个方面选取素材创设情境。
3.2 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一个篮球运动员投篮,篮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形状的?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这个轨迹,从而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问题的合理性和层次性。合理的问题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而层次性的问题则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时,可以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 3 和 4,求斜边的长度。然后再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证明对于任意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结束语: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能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需把握情境创设原则与方法,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让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朱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 2023(33):22-24.
[2]胡科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4):49-51.
[3]张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