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接入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

沈坤

身份证:420116199202032736

摘要:新能源的广泛接入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导致电力系统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尤其在频率波动、电压偏移和无功补偿等方面面临严峻考验。本文分析了新能源接入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稳定性的主要影响,探讨了提升系统稳定性的策略和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灵活电网架构、引入先进控制与调度技术、强化储能系统建设及推进智能化监控机制等具体措施,为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接入;输配电工程;用电工程;稳定性

一、新能源接入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一)电力波动性带来的频率不稳定问题

新能源发电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具有输出功率不稳定和随机波动的特征。在输配电工程中,电力波动性直接导致系统频率偏移,造成电网频率稳定性难以保障。当风速和太阳辐射变化剧烈时,新能源出力急剧变化,使得电网频率迅速波动。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区域,频率波动更加明显,甚至引发频率崩溃的风险。频率波动还会引起发电机组同步性问题,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加强频率稳定性研究,特别是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情况下,采取综合性频率控制手段,保持系统稳定运行。

电压波动及无功功率失衡问题

新能源接入对电压稳定性产生较大冲击。由于新能源发电特性不同于传统机组,其无功出力有限,难以满足电压支撑需求。在电网中,尤其是长距离输电线路上,由于无功功率不足,导致电压波动频繁,出现电压跌落或过电压现象。无功补偿不足还导致电压畸变和电能质量下降,影响敏感负载的正常运行。在高比例风电或光伏接入情况下,系统电压控制难度加大。针对无功失衡问题,需合理布置无功补偿设备,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实时调节无功功率输出,确保电压稳定性。

功率潮流调整困难导致的稳定性下降

新能源接入改变了传统电网功率潮流分布特性,尤其是在多点接入场景中,潮流反向现象频发,增加电网调度复杂性。在风光互补和多能源协调模式下,不同发电单元的出力变化频繁,难以形成稳定的潮流路径。功率潮流变化频繁导致变压器过载、线路潮流紊乱和保护误动作,严重时甚至引发线路断路和系统崩溃。为应对潮流调整难题,需优化电网拓扑结构,灵活调整潮流控制策略,增强输电能力和稳定性,降低新能源波动对电网的影响。

二、新能源接入稳定性保障策略

(一)构建灵活电网架构

灵活电网架构是保障新能源接入稳定性的核心措施。通过构建灵活电网架构,能够有效缓解新能源出力波动对电网运行带来的冲击。在架构设计中,首先应合理规划电网拓扑结构,优化输配电线路布置,增强电网的适应性和弹性。在灵活电网构建过程中,引入分区协调控制机制,确保不同区域间的独立调控和快速联动。调度策略方面,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算法,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确保调度指令的准确性。在负荷跟踪控制方面,采用实时负荷监测技术,结合动态调度机制和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实现负荷快速响应和调整能力的提升。灵活电网架构的构建还应注重提升系统的动态调节能力,通过智能化调度平台实时调整电力输送和分配策略,确保电网在新能源高渗透率场景下的安全可靠运行。

引入先进控制与调度技术

先进控制与调度技术是提升新能源接入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在控制策略优化方面,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和预测控制算法,实时调整系统运行参数,确保新能源发电出力波动时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在调度层面,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能源出力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实现发电功率的短期和超短期精准预测,提升调度决策科学性。为缓解频率波动问题,应用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使新能源发电具备类似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响应特性,从而提升频率控制效果。在无功补偿控制方面,部署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快速响应无功需求变化,维持电压稳定性。在多能源协调调度中,建立多能互补控制机制,实现多种新能源发电形式的协调优化,增强电网应对复杂工况的能力。通过集成多元数据分析平台,形成协同控制机制,使调度策略能够动态响应新能源接入带来的复杂电网变化,确保整体系统稳定运行。

强化储能系统建设

储能系统是应对新能源接入波动性的重要支撑手段。通过强化储能系统建设,可以平抑功率波动,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在储能系统选型上,应优先采用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响应特性的储能介质,如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在系统布局上,将储能装置合理配置于新能源集中接入区域和负荷中心,确保在新能源发电波动时能够快速响应和调节负荷。在储能调度方面,引入智能能量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控制算法,精准判断储能充放电策略,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在控制技术上,采用动态优化算法调整储能系统的输出功率,确保在新能源发电快速波动时平稳过渡。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充放电效率,避免因设备老化或故障导致的系统失稳问题。强化储能系统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康状态评估机制,确保储能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新能源接入的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智能化监控与预警机制

智能化监控与预警机制是保障电网稳定性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建设智能监控平台,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在监测系统架构中,部署高精度监测设备,如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采集电压、电流、频率和功率等关键参数。在数据处理环节,应用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取关键特征指标,识别潜在风险点和异常波动趋势。监控平台应具备数据动态可视化功能,通过三维建模和动态图表实时展示电网状态。在预警机制设计中,构建多层级预警策略,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分级响应措施,确保在电网故障或异常波动时快速触发应急机制。预警算法应具备自学习能力,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自动调整预警阈值,提升预警准确性。在预警响应阶段,通过快速应急预案和远程操作平台,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介入和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故障扩展和电网失稳的风险。

结束语:新能源接入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保证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是当前电力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构建灵活电网架构、引入先进控制与调度技术、强化储能系统建设和推进智能化监控机制,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稳定性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新能源稳定性控制技术,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电网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昌军.新能源发电并网对配电网运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3(1):147-149.

[2]杨阳.新能源接入位置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模型构建[J].通信电源技术,2023(02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