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电工程安装及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作者

赵勋

徐州淮海金融招商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0

1 机电工程安装的关键技术分析

采用全站仪与激光测距仪等现代测量工具,结合BIM模型进行三维空间坐标校核,可有效解决传统放线误差导致的设备就位偏差问题。对于大型设备如冷水机组、变压器等,需在基础施工阶段预埋定位基准点,通过二次复核确保安装平面位置与标高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1.1 精准测量定位技术

采用全站仪与激光测距仪等现代测量工具,结合BIM模型进行三维空间坐标校核,可有效解决传统放线误差导致的设备就位偏差问题。对于大型设备如冷水机组、变压器等,需在基础施工阶段预埋定位基准点,通过二次复核确保安装平面位置与标高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研究显示,基于BIM的逆向校核技术能显著提升复杂区域设备定位精度。

1.2 减震降噪安装技术

针对水泵、风机等振动源设备,采用弹簧减震器与橡胶隔震垫组合安装方式,可降低设备运行对建筑结构的振动传递。安装时需注意:减震器预压缩量应符合设备动态荷载要求,设备底座与减震装置接触面应保持水平,地脚螺栓紧固需分阶段进行扭矩检测。对于医院、实验室等特殊场所,还需增设惯性基座以进一步抑制低频振动。

1.3 智能化接口预埋技术

适应智慧建筑发展需求,设备安装阶段需为传感器、执行器等物联网终端预留标准化接口。包括在配电柜内设置Modbus通讯端子排,在管道关键节点预埋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套管等。此类预埋件应避开设备检修通道,其材质选择需考虑电磁兼容性与环境耐久性要求。

1.4 多专业协同安装技术

通过BIM协同平台整合暖通、电气、给排水等专业模型,可提前发现设备与管线空间冲突。重点优化机房区域设备排列,确保检修空间不小于 0.8m ,电缆桥架与水管平行敷设时间距大于 300mm 。对于密集管线区域,应采用综合支吊架系统实现空间集约化利用。

1.5 特种设备安装技术

涉及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时,必须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压力管道焊接需进行 100% 无损检测,电梯导轨安装垂直度偏差应小于 1/1000 此类设备安装完成后,还需经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专项验收方可投入运行。当前技术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测量定位向毫米级精度发展,减震设计更注重频段针对性,智能化预埋件逐步标准化。施工人员需通过专项培训掌握这些新技术要点,同时建立包含自检、互检、专检的三级质量验证体系,确保关键技术实施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2 机电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2.1 机电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机电工程质量控制贯穿工程实施全过程,需重点把握三个核心环节:材料进场检验、隐蔽工程验收和系统试运行。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质量保障的完整链条。

材料进场检验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管材、线缆、设备等均需进行严格核查,包括检查出厂合格证、性能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并对外观尺寸、材质厚度等关键指标进行抽样复验。夏天在研究中强调,“施工工艺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重要考量因素”,而材料质量直接决定后续工艺实施效果。对于阀门、开关等关键部件,还需进行压力测试、绝缘测试等功能性检测,确保其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隐蔽工程验收是质量把控的难点所在。在管线预埋、设备基础浇筑等隐蔽工序完成后,必须进行全数检查并留存影像资料。验收重点包括:管道焊接部位的探伤检测结果、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是否符合规范、防雷接地网的电阻测试值等。郑晓珠指出,“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满足安全和性能标准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的疏漏将导致后期返工成本大幅增加。当前BIM技术已普遍应用于隐蔽工程验收,通过扫描现场实景与模型比对,可精准发现施工偏差。

系统试运行是验证工程整体性能的关键阶段。需制定详细的调试方案,分步骤测试各子系统的运行参数和联动功能。重点关注:水泵电机的三相电流平衡度、空调系统送回风温差、智能照明系统的场景响应时间等指标。试运行期间应建立 24 小时值班制度,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并分析异常波动原因。袁同辉认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策略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系统试运行正是检验这些策略有效性的最终环节。

2.2 机电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估方法

机电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估是确保工程最终性能达标的重要保障手段,其方法体系需覆盖从材料到系统的全维度验证。随着2025 年智能检测技术的普及,当前质量评估已从传统人工抽检发展为多技术融合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在材料与设备检测方面,采用分层抽样与破坏性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进场管材,除核查质量证明文件外,需通过超声波测厚仪验证壁厚均匀性;电缆需进行导体电阻测量与绝缘耐压试验,其中低压电缆的绝缘电阻值应大于 0.5MΩ。智能设备如物联网控制器,还需进行通讯协议兼容性测试,确保与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无缝对接。夏天在研究中指出,“施工工艺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重要考量因素”,而材料检测正是工艺实施的基础前提。

安装过程检测重点关注关键工艺参数。管道焊接采用X射线探伤与渗透检测双重验证,焊缝质量等级不低于Ⅱ级标准;桥架安装需使用激光水平仪测量水平度偏差,每米长度内不超过 3mm ;防震支架通过频率响应分析法测试固有频率,避免与设备振动频率产生共振。这些检测数据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至质量管理平台,形成可追溯的电子档案。罗华树认为,“如何提高机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数字化检测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过程管控效率。

系统性能评估采用分阶段递进式测试方法。单机测试阶段,通过振动分析仪、热成像仪等设备采集运行数据,建立设备基准性能曲线;联动测试阶段,重点验证系统响应时间与能耗指标,如空调系统从启动到达到设定温度的时长不应超过设计值的 15% 。2025 年新建项目中普遍采用的数字孪生技术,可通过虚拟模型与实际运行数据的动态比对,快速定位性能偏差环节。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级:基础指标(如安装尺寸偏差、设备噪声值)、功能指标(如控制系统调节精度、联动可靠性)以及能效指标(如单位面积耗电量、系统综合能效比)。评估时采用加权评分法,根据不同工程类型调整指标权重。例如医院项目需加大振动控制指标的权重,而数据中心则更关注供电连续性指标。刘春强调,“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环节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各项工作是否得到有序开展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高低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这种多维度的评估体系能全面反映工程质量水平。

现代检测技术呈现三大发展趋势: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的应用减少了人为干预误差;基于边缘计算的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质量风险的即时预警;区块链技术为检测数据提供了防篡改存证方案。这些技术进步使得质量评估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管控,从事后纠偏转向事前预防。

结语

机电工程安装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协同推进。BIM技术与精准测量定位的结合有效解决了多专业空间冲突问题,全过程质量控制机制的建立显著降低了隐蔽工程缺陷发生率。研究表明,标准化施工流程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融合应用,可使机电系统安装精度与运行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秦平原.机电工程安装及质量控制技术要点[J].《灯与照明》,2025,(1):177-179.

[2] 夏天.机电工程安装技术要点及其质量控制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1):018-021.

[3] 滕强庆.机电工程安装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5,(2):08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