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的实践途径探究

作者

罗智超

身份证号:210504198801230278

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出行,还对生态系统平衡、动植物生存造成严重破坏。环境工程作为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学科领域,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承担着关键责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对于优化大气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深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1 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保障公众健康与生活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清新洁净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大气污染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污染物,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一旦被人体吸入,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能够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保障公众呼吸健康,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与舒适度,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2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大气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变化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大气污染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被枯萎死亡,破坏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基础。污染物沉降到土壤和水体中,还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水生生物生存,打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通过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能够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 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

目前,虽然已出台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对企业违规排放行为监管不力,执法宽松软,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惩处,导致政策法规的威慑力不足。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存在侥幸心理,对环保政策法规置若罔闻,偷排、超排污染物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政策法规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执行标准和力度存在差异,影响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整体效果。

2.2 防治技术应用不充分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但当前防治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企业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因素限制,未能及时采用先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依然沿用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污染物排放难以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虽然科研机构不断研发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但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许多先进技术难以快速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制约了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水平的提升。

3 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的实践途径

3.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体系是加强防治管理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细化现有政策法规内容,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增强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大对违规排放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违法、不愿违法。同时,加强政策法规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消除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执行差异,确保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此外,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政策法规,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的实际需要。

3.2 推广先进防治技术

积极推广先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是提升防治管理水平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难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技术推广机制,简化技术应用审批流程,降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门槛,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企业对先进防治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推动企业主动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3.3 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是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明确各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统一协调、分工合作的监督管理体系,避免职能交叉和监管空白。加大对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投入,优化监测站点布局,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实现对大气污染的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测,准确掌握大气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建立健全污染源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日常监管,利用在线监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企业排放行为的全过程监控。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公众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3.4 加强区域协同治理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性特点,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是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制定统一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标准,明确各地区的防治目标和任务,实现区域内防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协调推进。加强区域联合执法行动,对跨区域污染问题进行联合整治,形成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通过区域协同治理,共同应对大气污染挑战,提升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

结束语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公众健康、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尽管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广先进防治技术、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和推动公众参与等实践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水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协同合作,持续探索和创新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共同为建设蓝天白云、清新宜人的美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佳.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的实践途径探究[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5, 38 (06): 77-79.

[2]李莉, 曾庆生, 武金力. 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研究[J]. 环境与生活, 2025, (04): 75-78.

[3]夏源, 蒋文静, 薛艳.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对策分析[A]第二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 广西信息化发展组织联合会, 20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