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侯芳萍

河北涉县第三中学 河北 邯郸 056400

当前,音乐课程不仅承担着基础音乐知识传授任务,更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体态律动教学强调“身—音—心”的统一,要求学生在肢体运动中理解节奏、情绪和风格,是链接身体与音乐的重要教学方式。然而,在传统教学中,体态律动往往缺乏系统引导与资源支持,学生参与度不高、表现力有限。随着数字化教育工具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的加入使体态律动教学呈现出“可视化引导”“即时反馈”“多维呈现”等优势,为教学形式注入了活力。

一、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体态律动通过身体的自然律动、节奏动作与音乐配合,引导学生从听觉向动作再到情感的多维认知迁移。一方面,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肢体表现,降低了理解门槛;另一方面,它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情感体验和创造表达,能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艺术感染力。对初中生而言,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体态律动既符合其生理节奏,也满足其表达欲望,是连接学生与音乐、个体与群体的重要纽带[1]。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实践推进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

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是实现体态律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关键前提。教师不仅是教学实施的核心力量,更是教学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然而,在当前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应用,难以将其与音乐教学尤其是体态律动教学有效融合。因此,必须通过系统化、分层次的数字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应加强教师对体态律动教学理念与数字化工具之间关联性的认知,帮助其理解如何借助多媒体、体感识别、动作捕捉等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应注重操作技能的实践培训,组织教师开展智能交互平台操作、动作演示视频制作、音乐节奏分析软件应用等实践工作坊,使教师具备独立完成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技术互助,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的数字教学素养,进而推动体态律动课堂的深度转型与高效开展。

(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是推动体态律动与数字技术融合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不同学校在师资力量、技术设备和教学经验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容易导致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3]。为打破这一壁垒,应建立区域级乃至市级的数字体态律动教学资源库,集中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共建共享。该资源库应包括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模板、分学段动作示范库、多样化的音乐素材库,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体态识别与节奏同步评价系统,帮助教师实现快速选用与个性化组合。在平台设计上应支持多终端访问和个性推荐机制,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调用。同时,应推动资源库向多校联动发展,通过设立课题协作机制、区域教研活动、优秀案例征集评比等方式,提升资源的实用性与活力,激发一线教师的参与热情与创新能力。通过构建这样一个高效、开放、智能的共享平台,不仅能够提升体态律动教学的整体质量,也有助

于实现教育公平与教学协同发展。

(三)深化评价体系构建

深化评价体系构建,是推动体态律动与数字技术融合教学走向精细化、科学化的关键环节。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多集中于成果展示,评价标准单一、反馈滞后,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个体差异。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评价体系应由单一结果导向向全过程、全维度、多元主体转变。首先,需开发融合技术评估与过程评价的多维指标体系,将动作节奏准确性、动作幅度、情绪表达、肢体协调性等可量化维度纳入 AI 识别算法中,借助体感识别、图像分析等技术自动采集和处理数据,形成客观、实时的评价反馈。其次,应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机制,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态度、情感投入和合作能力等主观体验与社会性发展要素。评价语言应更加激励化、建设性,注重对学生艺术表现个性与创造力的尊重与引导。此外,教师还需结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教学支持,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创”的良性循环,使评价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四)鼓励跨学科融合设计

鼓励跨学科融合设计,是提升体态律动教学内涵与拓展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传统课堂中,体态律动多被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的节奏训练与律动模仿,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多元感知与创造潜能。通过将体态律动与体育、美术、语文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互通与能力协同。例如,与体育教学结合时,可设计以韵律操、节奏走跑、身体协调训练为载体的跨域项目,增强学生的体能控制与节奏感知能力;与美术学科融合时,可围绕舞动与线条、色彩与情绪等主题,引导学生在肢体表达中拓展空间想象与视觉表现,丰富其艺术审美体验;与语文学科结合时,可创设“诗歌律动演绎”“故事律动表达”等项目,引导学生将语言内容转化为动作场景,增强其语言感受力与表达感染力。通过多学科协同,体态律动不再只是音乐课堂中的一项活动,而成为激发学生身体感知、情感体验、创意表达的综合平台,有助于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多模态教学生态,真正实现“以动促美、以美育人、以融合育能”的教学价值。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初中音乐教学正从传统单向灌输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创新。体态律动作为连接音乐与身体的重要通道,其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教学边界,更激活了课堂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佳.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3,(18):82-84.

[2] 张晓彤.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音乐教学创新路径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4(10):55-58.

[3]陈慧.核心素养导向下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的教学策略[J].教师,2021,(Z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