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集成与管理策略分析

作者

张运辉

新疆唐辉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化工程已成为推动各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其实施效果与数据的有效利用密切相关。数据集成是将分散于不同系统、不 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 构建统 一数据环境的过程;数据管理则是对数据从产生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 国新期 在信息化工程实施中,数据集成与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能否达成预期目标。 然而,由于数据 性和工程实施的动态性,数据集成与管理往往面临诸多阻碍。因此,深入探讨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集成与管理策略,对于提升工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化工程中数据集成与管理的重要

1.1 保障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信息化工程涉及多个业务模块和系统,数据来源广泛且分散,若缺乏有效的集成与管理,极易出现数据冲突、重复录入等问题。通过数据集成,能够消除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差异,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数据管理则通过规范数据采集标准、建立数据校验机制,确保数据在产生、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准确性,为工程各环节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避免因数据问题导致决策失误。

1.2 提升工程运行效率

在信息化工程中,各业务环节的数据流转效率直接影响整体工程进度。数据集成能够打破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无缝流通与共享,使各环节能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减少因数据孤岛造成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损耗。同时,数据管理通过优化数据存储结构、规范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查询和调用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个工程的运行节奏,推动业务流程的高效协同。

1.3 支撑工程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工程并非一次性项目,而是需要根据业务需求不断迭代升级。随着工程的推进,数据规模会不断扩大,数据类型会更加多样,这就要求数 资源能够持 满足工程发展需求。数据集成通过构建灵活的数据架构,能够适应新增数据来源和数据类型的整合需求;数据管理则通过建立数据资产化机制,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数据的可持续利用,为工程的功能拓展和性能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2、信息化工程实施中数据集成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格式与标准不统

不同的业务系统在开发时往往采用独立的技术架构和数据规范,导致数据格式存在显著差异,如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并存、数据编码规则各异等 这种差异使得数据在集成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格式转换和语义映射,不仅增加了集成的技术难度, 因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影响数据完整性。同时,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会导致数据在共享和复用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降低数据的可用性。

2.2 数据安全风险突出

数据在集成与管理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传输、存储和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在数据传输阶段,可能面临传输信道被监听、数据被篡改的风险;在数据存储阶段,集中化的数据存储架构可能成为攻击目标,导致大规模数据泄露;在数据使用阶段,若权限管理不当,可能出现越权访问、数据滥用等问题。此外,信息化工程涉及的部分数据具有敏感性,一旦发生安全事件,不仅会影响工程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

2.3 数据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组织在信息化工程实施中,对数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组织架构上,缺乏专门的 data 管理部门和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导致数据管理工作责任分散;在流程机制上,数据采集、清洗、存储等环节缺乏标准化流程,数据质量难以保障;在制度建设上,缺乏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等,使得数据管理工作缺乏刚性约束,难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3、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集成与管理策略

针对信息化工程实施中数据集成与管理的挑战,需要构建系统化的策略体系,实现数据的高效集成与科学管理。

3.1 数据集成策略

高效的数据集成需要从标准建设、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三个层面入手。首先,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标准、编码标准、格式标准等,明确各系统数据的采集规范和交互规则,从源头减少数据差异。其次,根据工程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集成技术,对于批量数据集成,可采用 ETL 技术实现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交互,可采用 WebService 或消息队列技术,确保数据的实时同步。最后,构建柔性数据集成架构,通过数据总线或数据中台实现各系统的松散耦合,提高集成架构的扩展性,以适应工程后期的数据规模增长和业务变化。

3.2 数据管理策略

数据管理需要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 构建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在数据采集阶段设置校验 据使用阶段开展质量评估,并定期进行数据质量优化。在数据安 据进行加密处理,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严格限制数据 1东之 实时监控数据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风险。在数据生命周期管 确数据的产生、存储、使用、归档和销毁各阶段的管理要求,定期对数据进行梳理和清理,减少冗余数据,提高存储效率。

3.3 保障策略

数据集成与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技术、组织和制度三方面的保障。在技术保障上,引入成熟的数据管理工具和平台,如数据集成平台、数据质量管理工具、数据安全防护系统等,提升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同时,加强技术团队建设,持续跟踪前沿技术,确保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数据管理工作,明确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制度保障上,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数据标准管理制度、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安全管理规定等,通过制度约束规范数据管理行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结束语

数据集成与管理是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在信息化工程实施中,需充分认识数据集成与管理的重要 临的数据格式不统 、安全风险突出、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标 5木 建立全 体系以及完善保障措施,提升数据集成与管理水平。未来,随着人 技术的发展, 数 管理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为信息化工程的持续创新和价值提 加强劲的动力。在实际工程实施中,应结合工程特点灵活运用相关策略,不断优化数据管理模式,推动信息化工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江波;陈朝阳;梁莎莎;杨明芬. 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集成管理[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203. 223.

[2]张晓英;高志伟;杨明芬;于泽. 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集成管控[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202. 323.

[3]张江波;李蘅;李金玲;郭佃民. 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阶段[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1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