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缅甸7.9级地震救援信息收集的内容与特点研究

作者

张晶 韩力毅 马霖 宋杰 王晨

甘肃省地震局 甘肃省兰州市 730013

摘要: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此次地震致使大量生命消逝与财产损失。准确收集救援信息,是救援行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对此次地震救援信息收集的具体内容展开深入剖析,涵盖人员伤亡状况、基础设施损毁程度、次生灾害隐患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其在多源数据融合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特点,包括对时效性的高要求、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受社会政治因素制约等。通过系统研究,旨在为提升地震灾害救援信息收集水平、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缅甸7.9级地震;救援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信息特点

引言

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突发7.9级强烈地震,这场灾难给缅甸多个地区以及周边国家都带来巨大冲击。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广泛,缅甸的勃固省、马圭省、曼德勒省、首都内比都、掸邦东北部和实皆省等区域均受影响。在如此严重的地震灾害面前,救援工作想要科学、有序地开展,及时、精准且全面的救援信息收集不可或缺。它不仅是制定科学救援策略的重要基石,也是合理调配救援资源、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与基本生活的前提条件。因此,深入探究缅甸7.9级地震救援信息收集的内容与特点,具备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救援信息收集的内容

一、人员伤亡信息

1.1伤亡人数统计

在地震救援工作中,精确统计伤亡人数是首要任务。救援人员与相关部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这一关键信息。一方面,官方组织地方行政人员深入社区,挨家挨户排查,详细记录遇难者和伤者数量;另一方面,与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掌握因地震受伤送医的人数,并区分重伤和轻伤情况 。

1.2人员被困与失联信息

明确人员被困和失联的位置及数量,对救援行动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救援队伍借助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在倒塌建筑物区域展开搜索,确定被困人员具体位置。在实皆省的救援行动中,救援人员利用生命探测仪在一栋倒塌的居民楼内探测到生命迹象,随后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同时,通过与受灾群众沟通,以及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求助信息,收集失联人员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民族、失踪地点、基础病史等,为后续搜救行动提供依据。

二、生命线工程破坏

2.1交通设施损毁

交通设施的损毁状况直接影响救援物资运输和救援队伍行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成为获取交通设施损毁信息的重要手段。经分析这些影像可知,地震导致连接缅北地区的实皆大桥断裂,多条国家级公路因山体滑坡、路面塌陷而中断。救援指挥中心依据卫星遥感影像,精准掌握交通设施损毁位置和程度,进而制定交通恢复方案、规划救援物资运输路线。

2.2通信设施受损

地震致使光缆断裂,通信系统全面中断,严重阻碍救援信息传递与指挥调度工作。

救援信息收集的特点

一、多源数据融合

1.1多渠道数据来源

缅甸7.9级地震救援信息收集涉及多种渠道。除传统的政府部门、救援队伍实地勘查获取数据外,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社交媒体以及地面监测设备等也提供了丰富数据。卫星遥感可提供大面积灾区影像,从宏观展示灾害情况;无人机能深入受灾现场,获取高分辨率局部影像;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来自受灾群众和志愿者,实时且多样;地面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地质、气象等数据。这些不同渠道的数据相互补充,为全面了解灾情提供有力支持。

1.2数据整合与分析

为充分发挥多源数据优势,需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通过建立数据融合模型,统一处理和分析不同渠道获取的数据。例如,对比分析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影像,可更精准确定建筑物损毁程度和范围;结合社交媒体上的人员被困信息与救援队伍实地勘查数据,能提高救援行动针对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各类数据在地理空间上整合,直观展示灾情分布和变化,为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时效性要求高

2.1快速响应需求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救援信息收集必须迅速响应。地震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时间内,每一秒都关乎受灾群众生命安全。救援队伍和信息收集人员需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工作。缅甸地震发生后,中国等国际救援队伍迅速响应,短时间内抵达灾区,利用携带设备和技术手段,快速收集人员伤亡、受灾范围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2.2实时数据更新

随着救援行动推进,灾情不断变化,救援信息也需实时更新。救援人员和相关部门持续监测灾区,及时掌握人员伤亡新情况、基础设施损毁变化以及次生灾害发展态势。通过实时数据更新,救援指挥中心可及时调整救援策略、合理调配救援资源。救援过程中,利用无人机定期巡查灾区,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道路堵塞和建筑物倒塌情况,并实时反馈给指挥中心,以便调整救援物资运输路线和救援力量部署。

结论

本次对缅甸7.9级地震救援信息收集的研究显示,其工作涉及人员伤亡状况统计、基础设施损毁评估、次生灾害隐患排查等多个关键领域。在收集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特性:多源数据融合拓宽了信息获取维度,将卫星遥感、社交媒体等多元渠道数据整合利用;高时效性需求贯穿救援全程,从震后迅速响应到救援中动态数据更新,确保信息的及时性;面对复杂地理与恶劣气候条件,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保障信息收集工作持续开展;同时,地方武装割据和国际援助协调难题等社会政治因素,也深刻影响着信息收集的完整性与效率 。

这些发现为提升地震灾害救援信息收集水平提供了重要方向。未来在地震救援实践中,需持续优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加强不同数据类型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分析;建立更为完善的快速响应机制,缩短信息从采集到应用的时间链条,保障信息准确性。针对复杂环境,应研发适应性更强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信息收集的可靠性。在社会政治层面,需推动建立统一、高效的国际救援信息协调机制,加强各方沟通协作,消除信息壁垒,突破地方武装区域的信息收集困境。通过以上举措,不断增强救援信息收集能力,为地震灾害救援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切实降低灾害损失,守护受灾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田珊.聚焦缅甸地震:专家解读救援困境、国际合作及重建挑战[J].川观新闻,2025-03-30.

[2]陈纹洁,朱潇逸,樊巍,等.中国多支队伍驰援缅甸,东盟研讨灾情应对,国际社会积极行动[J].环球网,2025-03-31.

[3]赵金奇,陈樟杰,牛玉芬,等.基于多时相双极化ALOS-2/PALSAR-2影像的积石山Ms6.2地震建筑损毁检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5,50(02):278-286.DOI:10.13203/j.whugis20230240.

[4]杨成生,李晓阳,张勤,等.INSAR技术在尼泊尔辛杜帕尔乔克区震后滑坡监测中的应用与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3,48(10):1659-1666.DOI:10.13203/j.whugis20220328.

作者简介

作者:张晶,出生年月:1986年10月,性别:女,籍贯:甘肃榆中,民族:汉族,学历:本科,工作单位:甘肃省地震局,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震救援及防灾减灾科普